東北網2月17日訊 (記者 強銳) 2003年10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正式實施。十年來,借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東風,我省搶抓這一歷史性機遇,開創了龍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新局面。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昇生產總值攀昇
十年來,我省大膽實踐,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11.8%。全省生產總值繼2005年突破5000億元之後,2010年突破1萬億元,2012年攀昇到13691.6億元,比2002年增加2.76倍。經濟社會大發展、快發展,有效解決了供需、就業、產業昇級、改革開放中的難點和瓶頸問題。
經濟結構調整見成效第三產業貢獻率提高
在發展過程中,我省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與科技創新為發展動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2012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為15.4:47.2:37.4,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10.9%、58.6%和30.5%,優化為7.8%、51.9%和40.3%,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第三產業貢獻率明顯提高。工業結構調整有了較大成效,輕重工業的比例由2002年的12.9:87.1,調整到2012年的20.2:79.6。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2012年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721戶,實現增加值455.7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6%。
農業發展跨上新臺階糧食總產屢攀新高
我省大力加強“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實施“千億斤產能提高工程”,推進農業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合作化、產業化,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實現了重大突破。糧食總產屢攀新高,先後登上800億斤、1000億斤、1200億斤臺階,實現了糧食總產量、增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四項全國第一。2013年,黑土地以1200億斤的產量再次榮登產糧第一大省的寶座,成為名符其實的北大倉。
國企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國有經濟活力增強
截至2012年底,全省完成改制企業3500多戶,佔全部應改制企業98%以上。利用國家支持政策,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223戶,涉及職工48萬人,核銷國有金融機構債權251億元。處置政策性不良資產523.15億元,豁免2211戶企業歷史欠稅14.3億元。移交企辦學校611所,532個企業輔業單位實現了主輔分離。企業聯合重組成效顯著,哈量集團成功並購了德國凱獅公司,北滿特鋼和遼寧特鋼重組成為全國最大的特鋼集團,哈軸集團成功並入中航集團。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對外開放步伐強勁沿邊開放優勢顯現
十年間,我省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沿邊開放優勢。2012年全省實現進出口總額378.2億美元,是2002年的8.7倍。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我省投資,2012年外商直接投資39億美元。2012年實現對俄進出口總額213.1億美元,是2002年的9.2倍,佔全國對俄貿易總額的24.4%。《中俄地區合作規劃綱要》與我省有關的合作項目達49個,佔已列合作項目的3/4,一批對俄合作重大項目陸續實施。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開發建設面積1.8平方公裡,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固定資產投資紮實推進產業園區提檔昇級
我省突出投資的拉動作用,依托資源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強公路、鐵路、機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產業園區和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項目,為老工業基礎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2012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70.9億元,是2002年的9.3倍。哈大齊工業走廊等產業園區提檔昇級邁上新臺階,培育形成了11個國家級開發區、25個省級開發區和22個重點產業集聚區。高速公路總裡程由2002年的413公裡增加到3811公裡,跨入全國先進行列。鐵路完成新建及擴能改造裡程近600公裡,哈大客運專線、前撫鐵路竣工通車。支線機場繼漠河、加格達奇之後由5個增加到10個。
資源型城市轉型取得進展依托資源優化昇級
十年間,大慶、大興安嶺、伊春、雞西、鶴崗、雙鴨山和七臺河等11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步伐明顯加快。與2002年相比,2012年11個資源型城市GDP增長近3倍,佔全省的比重由40%上昇為48%,財政收入增長3.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倍。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會體系日益健全
我省加大民生事業投入,確保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60元,比2002年增長1.91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04元,比2002年增長2.58倍。多層次社會體系逐步健全,截至2012年末,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14.5萬人、1580萬人、476萬人,失業保險和城市低保人群十年來基本持平。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