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訊(記者 王忠岩)綠色龍江電網同行。國家電網為了保護大興安嶺地區森林環境不受破壞,在電網建設期間,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對總計1000千米輸變電線路全部采用高跨設計。10日,記者在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看到了萬頃森林上空架“白龍”的景象。

大森林上空架起高壓電塔 。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輸變電線路采用高架塔,保護大森林
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林區地域環境及林下資源有了根本改觀,森林逐漸復蘇。為助力當地環境保護,國網黑龍江電力在架設原油輸送管線電能保障線220千伏輸、電線路時,在設計、施工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高架線路工藝。

餓了,巡線工吃起自帶的乾糧。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220千伏輸電線路漠河—興安、興安—塔河輸電線路工程共計投資5.48億元,工程順利完成北極電網環網、優化了網架結構,對緩解大興安嶺電力供需矛盾、拉動地方經濟、推進龍江發展建設提供穩定充足的電能保障。但變電設備運行維護任務和線路巡視任務變得更為艱巨。220千伏輸電供電工程既要為原油管線提供強大電能保障,又要確保綠色天然屏障免遭破壞,國網黑龍江電力對原646.088千米和新建438.58千米輸變電線路全部采用高跨設計。30至50米以上直線塔的組立減少了巡線通道的開伐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把對森林植被的破壞、林地的損失和影響度降到最低點,為保護大興安嶺林區生態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工人克服巡線難,保電網安全
巡線工人劉照新介紹,大興安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考驗著每一個巡線工人。高架塔下樹木恢復到動工前的狀態,給電路巡線工人增加了困難。特別是220千伏輸變電線路是中國北端環網最長的輸變電線路,1084.239公裡長的線路全部為高跨耐障設計,高架塔全部組立在山川、沼澤、草甸、溝塘之上,冬夏巡線和電力設備維護任務艱巨,公路和線路之間相距很遠,要跋涉幾公裡纔能到達線路的下方。

渴了,巡線工們直接飲用山泉水。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220千伏線路平均距公路幾公裡,汽車到不了近處,巡線都要靠步行。夏季,走在3米寬的巡線道上,地上荒草成堆、塔頭甸遍地,“草耙子”、“土球子”蛇時而出現,工人過沼澤地只能穿膠鞋、靴子根本用不上,林地水多,幾分鍾功夫靴子就被灌透,堅硬的灌木會劃破靴子,靴子倒反成了負擔;冬天氣候寒冷,降雪量大,為了保暖,巡線人員要穿著厚重的棉衣棉褲,全身重量達20公斤,要走過10級至20級塔後纔能返回公路。

森林上空架電網。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興安附近龍河林場至圖強段80公裡左右為無人區,無處歇腳停頓,我們巡線時十分艱難。但隨著保護力度的增強,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偶爾能看到雪兔、?子,內心是十分欣喜的。”劉照新說。

森林深處一排高架的電塔。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巡線工劉照新(左一)拿著木棍小心翼翼向前行走。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巡線員記錄巡線日記。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巡線員爬上鐵塔觀望線。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巡線員在森林中艱難前行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