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17日訊 16日,記者從哈爾濱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金銀珠寶檢驗部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共有近千名消費者前來檢測金銀珠寶首飾,送檢的消費者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左右。據哈市質檢院金銀珠寶檢驗部主任房大民介紹,送檢的金銀珠寶首飾中有近2成存在問題,而其中近八成的問題飾品都是來自旅游景點和一些珠寶展會。
案例一:
花2萬多元買來玻璃造“和田玉”
專家:最好到正規玉器店購買和田玉
哈市市民王先生今年2月去外地出差,看好了一個和田玉掛件,於是花了2萬多元買下這個掛件。一天,他一不小心將這個掛件掉在地上,掛件摔成了兩半。王先生遂將掛件送到金銀珠寶檢驗部門檢測,結果花2萬多元買的和田玉竟是玻璃制品。
據房大民介紹,近兩年來檢測出的和田玉仿制品數量逐漸增多,且多為玻璃仿制品。目前,送到該金銀珠寶檢驗部檢測的和田玉以和田白玉、和田碧玉及和田青玉為主。這些仿制品以假亂真的程度只有依靠專業的儀器檢測纔能甄別。房大民提醒消費者,買和田玉最好到正規玉器店購買,在買玉時最好要貨比三家,仔細檢查玉是否有裂紋。
案例二:
省了上萬元買來南非“垃圾鑽”
專家:用肉眼能看到鑽石裡有瑕疵,顏色較暗,說明該鑽石品質較低
哈市市民梁女士今年10月份要結婚,於是她就托好友從南非帶回一顆1克拉的鑽石,打算作為結婚戒指。好友到達南非後,給她發來多款鑽石的圖片,並告訴她1克拉的鑽石1.8萬元。梁女士覺得價格比國內便宜上萬元,她讓好友幫她買下鑽石。好友回國後就將鑽石和相關憑證交給了梁女士,梁女士發現鑽石顏色較暗,就送到金銀珠寶檢驗部門檢測,結果檢測報告上卻寫下了“P級鑽石”。
據房大民介紹,一顆鑽石的品質從重量、淨度、色澤、切工四個方面綜合考察。這四方面都高,則鑽石品質好,而其中有一項低,鑽石品質就會隨之打折。鑽石的淨度級別大致可分為LC級、VVS級、VS級、SI級和P級,瑕疵越少,所在位置越不明顯,則鑽石質量越好,價格也越貴。P級的淨度最低,憑肉眼就能看見鑽石內的瑕疵,因此被行內人稱為“垃圾鑽”,沒有什麼昇值空間。梁女士托好友帶回的鑽石,用肉眼仔細看的話能發現鑽石裡面有瑕疵,顏色較暗,這就說明了該鑽石的品質較低。
案例三:
展會上買的6件“天然翡翠”全是化學加工的
專家:假貨多是用翡翠B類、C類、注膠石英岩等材質冒充翡翠A類
哈市市民李女士近期在某珠寶展會上,花了1.5萬元買下了6件“天然翡翠”飾品。回家後,家人都說成色那麼好的翡翠不能那麼便宜,李女士買的這6件“天然翡翠”剛花了1.5萬,肯定是讓人騙了。於是李女士帶著這些翡翠飾品來到金銀珠寶檢驗部門檢測,檢測結果為“翡翠(處理)”。李女士沒想到購買的6件首飾竟沒有1件是天然翡翠。
據房大民介紹,“翡翠(處理)”說明這些飾品都是翡翠的,可並不是天然翡翠,而是經過人為化學加工過的。市面上的翡翠飾品主要分為A、B、C三類。A類一般是指未經人工處理的翡翠,玉質會更加潤澤。B貨翡翠是指將質量欠佳的天然翡翠用酸液浸泡,使之去髒、去黃,並進行注膠處理後,使色澤得到提高。B類翡翠因受到了酸的腐蝕,雖然增加了透明度,但時間長了會變得痕跡斑斑,失去光彩。C類翡翠是在原本沒有顏色的翡翠上人為地加上顏色,也是假貨。檢測中出現問題的飾品,多是用翡翠B類、C類、注膠石英岩等材質冒充翡翠A類。
●專家提醒:
買首飾應索要檢測證書
上網可查證書真偽
房大民提醒消費者,購買金銀珠寶飾品,一定要看商品是否有檢測證書,沒有檢測證書的可要求店家將商品送到正規檢測部門檢測,消費者看到檢測證書後再決定是否購買。而對於有檢測證書的商品,消費者也要看一下證書上商品的照片和欲購買的商品是否一致,此外最好到檢測證書上提供的網址進行驗證,如果網上查不到的話也可打電話查詢。至於如何鑒別證書的真偽,證書上有網址,可在網上搜索,找到證書查詢那一項,輸入證書編號或其他數據,就可以查詢真偽。
另外,證書上的檢驗結果也要仔細看一下,如證書上標注“拼合藍寶石”則說明藍寶石是拼合石,如果標注“海水珍珠”則說明珍珠是海水養殖珍珠,而證書上標注“翡翠手鐲”,則說明該手鐲為天然翡翠,也就是大家常說的A類手鐲。
●新聞鏈接
哈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
每個工作日免費檢10件房大民告訴記者,根據省消協和哈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的《黑龍江省金銀珠寶飾品免費檢測活動方案》,省消協在每個工作日發放10張免費檢測卡,消費者憑購貨憑證(發票或信譽卡)到省消協(哈市道裡區西七道街27號)領取免費檢測卡(每人限一次),檢測地址為哈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哈市香坊區珠江路5號質檢大廈310室)即可免費檢測(每人限一件)。經檢測的飾品現場告知檢測結果,不收取任何費用。如需出具正式檢驗報告的,則按標准收取檢驗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