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後積水佔車道。
小編聊天氣
新晚報7月17日訊 從前天晚上開始,電閃雷鳴不斷,市區嘩嘩下起了雨。省防雷中心統計,至昨天0時,天空共閃電170餘次。這兩天仍要警惕短時強降水,防雨工作不可松懈。
進入雨季之後,打雷閃電來場雨成了家常便飯。不過,今年哈市的降雨似乎特別符合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情境。不時午後上演一場,而且時常是道裡下了,南崗晴,南崗下了,香坊又晴了。於是,一些敏感的市民特意致電小編:“局地降水年年有,為啥今年特別多?這事你怎麼看?”的確,這兩天全市降水也不均等,市區降中雨,而五常雙城等地卻出現了大到暴雨。為啥這雨水這麼難以捉摸呢,且聽專家分析。
哪雲堆得多
哪個地方先下雨
小記聽專家一說,了解到造成哈市局部地方降水的原因主要之一是因為強對流天氣。小記了解到,印證強對流天氣多的最好證據就是打雷閃電多。
不知道市民“盆友”們有沒有像小記這樣有心地算過,以前,哈市出現雷暴日的次數是多少?平均每年是31.5天,大多都集中在夏季。那麼,今年又是多少呢?截至目前,哈市的雷暴日已經超過了40天,比起往年的平均值真是增多了不少。
那麼,“盆友”們知不知道,夏季導致出現強對流天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就是東北冷渦!問題是,這“冷渦”又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還是依賴前期造成降水的低壓系統,正所謂“雨多還靠雲堆集”。
今年7月以來的3輪降水,低壓系統都有備而來,而且比較強盛,因此也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冷渦;再加上它們願意留在哈市不願走,逗留時間相對較長,纔會不時給市區帶來雷電、大風甚至冰雹天氣。
其實,每年夏天哈市降水都是局地性比較明顯。今年格外受到“重視”,可能是因為6月份降水偏少,因此一到7月雨季來襲,讓市民有些不適應。
柏油路面多
反射熱力“自造雨”
小記又聽專家一說,了解到除了由於天氣系統引起的對流天氣外,下雨還跟城市自身各地近地面區域受熱不均有關。城建也會導致不同程度的降水了?
原來,近些年隨著城市建設,道路寬敞了,柏油路面增多了。柏油路面不如泥土吸熱能力好,白天時在太陽的強烈照射下,柏油路面將熱力反射給低空,造成氣流的上昇運動。熱氣上昇到一定高度,隨著氣溫降低形成了雲層,當積累到一定量時,便會“嘩”地一下成了一場雨。
不過,這種雨一般不會太久。“揮一揮手,帶走一片雲彩。”這片雲下光了,雨也就停了。因此,正是由於地面的人類活動不同,出現隔街不下雨的情況也不足為奇。有時,天空上明明是太陽,但是,低空卻下著雨,市民常把這種情況叫太陽雨,今年也出現過好幾次。這也是局地降雨的表現,很可能就是周邊有地區在下雨,雨滴隨風而至。
降雨分布不均案例
頭頂太陽卻遮雨
6月23日下午,松北區居民反映出現了太陽雨。
6月27日下午,道裡區居民也同樣是頭頂藍天下面打傘。
雨量天壤之別
6月26日8時至27日8時,松北降雨量21.1毫米,省農科院附近僅3.7毫米。
7月8日8時至15時,省觀測站降雨量16.4毫米,和興路附近僅有0.2毫米。
7月13日11時至12時,松北區局地降雨量50.6毫米,省觀測站附近9.8毫米。
降水時間不同
5月18日,還記得冰城網友對於“接力式”降水的順口溜兒嗎?“香坊下香坊下,香坊下完南崗下,南崗下完道裡下,道裡下完松北下,以為下完一圈了?並沒有,群力開始下。”
7月15日,7時40分,電閃雷鳴的道裡區開始下雨,然而直至8時30分,香坊區延福街纔開始下雨。

行人在積水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