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5日訊(記者侯巍 孫曉銳 鄧博文)從場建場之初的人拉犁,到蘇聯援進的拖拉機,從國產中小型農機具到世界一流現代化大馬力,鶴山農場實現了機械化率從上世紀60年代初的40%到如今的99.4%的歷史性跨越。農場的農機發展歷史,見證和引領農業現代化的前進方向。24日,第八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采訪團來到農墾九三管局鶴山農場,見證農業現代化的氣魄。
停放整齊的農用機械。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在農機中心的廣場上,停放著鮮艷的大型農機具。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農機將於25日開始進入作業區進行作業。一臺凱斯535型輪式拖拉機,被擺放在最顯眼位置,這臺額定功率535馬力,配備全球衛星定位自動導航和駕駛系統,配帶凱斯9300聯合整地機,可一次性完成土壤的耙茬、深松、合?、碎土、平整等項作業,作業效率達到1260畝/20 h。荷馬T3型自走式甜菜收獲機,額定功率483馬力,可一次性完成清除莖葉、挖掘塊根、清理輸送、倉儲、裝載等項作業。作業幅寬3 m,日工作效率300—450畝。實現甜菜移栽、收獲全程機械化100%。
大機械體現了農墾農業現代化程度。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據了解,鶴山農場農機管理服務中心始建於2009年,佔地面積10.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擁有農機庫房128間,可同時停放動力機械128臺、配套農具140臺套。該中心分為農機歷程展示區、世界先進大農機引領區、現代化信息功能區和綜合管理服務區,是一個集農機檢修停放、學習培訓、指揮調配、休閑觀光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機服務中心。
采訪團成員登上大機械留念。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該中心采用了世界上先進的農機化生產技術,通過應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技術、農業網絡化技術、農業多媒體技術,對農場的土地進行信息化管理。將農場的農業生產帶入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農機管理服務中心的建成,使大農機“三代”作業輻射面積達到120萬畝,成為黑龍江墾區旱作農業機械化裝備展示的窗口。
隨著墾區現代化大農業步伐的加快,鶴山農場充分發揮大型現代農業機械作業的優勢,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