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鏡界
搜 索
林區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2014-07-28 17:17:1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建奇 張銳 王蕊 王忠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8日訊(實習生 高建奇 記者 張銳 王蕊 王忠岩) 隨著林區轉型的不斷深入,林區居民的多種經營模式也在不斷地變化。近日,記者來到以黑蜂產業著稱的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采訪了深山裡的養蜂人。

距離齊傳軍蜂場數公裡外就又有一處養蜂場。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東北的初夏時節,養蜂人就開始整理蜂箱了,55歲的齊傳軍是這片林區的養蜂人之一。每年春暖花開時,便是蜜蜂們忙碌的時節,也是老齊一年最忙的時候。

  齊傳軍養蜂還要從1997年說起。1997年的一場病在老齊的記憶裡永遠無法被抹去。當時的他還是林區的伐木工人,從18歲入行到病魔來襲,齊傳軍一直從事這份工作。“我師傅是當時連長給我選的,不到50歲,在師傅的眼裡我比較有‘眼力見兒’……”兩年後,這個既有乾勁兒又有“眼力見兒”的年輕人成為“鋸長”。“那時,我師傅一個月能掙40多元錢,我能掙30多元”,老齊開心地對記者說。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場大病將昔日“鋸長”變成了“廢人”,一家四口的幸福小日子也被打亂。老齊回憶說:“剛得病的時候,總是發燒,自己一直以為只是感了風寒,就當感冒來治,直到後來去了市區的醫院纔被告知是患了腦炎。”不幸的是,齊傳軍患病後幾乎癱瘓,肌肉出現嚴重萎縮,再也不能從事伐木工作了。

  齊傳軍不甘心就這樣被病魔打垮,他要探尋新的生活方式來尋求人生的價值。老齊考慮到,迎春林業局具有養蜂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當地居民一直就有養蜂的傳統, 1993年齊傳軍得病前曾經養了4、5箱的蜜蜂,有些經驗。老齊考慮到自己手腳不利索,不能乾重體力活,也不方便外出打工,最後決定養蜂。

  “養蜂也需要成本,可當時我們沒有錢!”,這可愁壞了齊傳軍。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林場決定借給老齊一筆錢,支持他養黑蜂。

  老齊一開始買了20箱蜜蜂,還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專業的養蜂員,學到了專業的養蜂技能。就這樣,齊傳軍成了當地第一批成規模的養蜂人。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在養蜂過程中,蜜蜂的蟄咬竟治好了他的肌肉萎縮。“可能蜂毒是我這病的天然克星吧”老齊樂呵呵地說。

  事實上,老齊的養蜂事業離不開林場的支持。20多箱的蜜蜂買到手,老齊精心照顧再加上伊春良好的自然條件,養蜂規模越來越大,蜂蜜的產量越來越多。這麼多蜂蜜指著老齊自己零售顯然很困難。

  2011年,林區提出變“采山”為“種山”、實施農林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戰略,以發達的綠色經濟保證森林資源的休養生息,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有了政策支持,場裡辦起了蜂產品加工廠,老齊的蜂蜜有了銷路。老齊用賣蜂蜜和蜂膠的錢投入到蜜蜂的培養中去,幾年下來,原來的20箱蜜蜂已發展成125箱,現在老齊一家的收入穩定,去年一年的純收入已達11萬餘元。

  現在,老齊還通過向附近村民出售幼蜂和無償提供技術援助帶動了林場上數十戶人家共同致富,一起享受綠色經濟帶來的福利。

  在記者臨走時,齊傳軍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他的大兒子也開始養蜂了,父子倆分別買了第二輛車,2014年年底,他們還要到迎春林業局場址買新樓,冬天林場冷了,就到場區樓裡住。今年,他還要把黑蜂從125箱擴大到200箱。

  從放蜂到收整,日復一日的辛勞換來年末十多萬元的淨收入。老齊“甜蜜”的養蜂事業如今讓他開上皮卡,暢想百平方米的“豪宅”!

  據了解,目前,“中國黑蜂之鄉”迎春林業局的小黑蜂已經做成了大產業,年產蜜1500噸,實現銷售收入9000萬元,產品已經遠銷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從蜂箱上取花粉。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養蜂人王方凱安裝采集花粉的工具。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養蜂人王方凱整理蜂箱。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木架上黃色小碗是孕育蜂王的小窩。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標牌下方寬約1厘米,長約2厘米的開口就是蜜蜂蜂巢的門。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紅圈內為一只黑蜂蜂王。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蜂箱內要放細鐵網防止蜜蜂鑽出去。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距離齊傳軍蜂場數公裡外就又有一處養蜂場。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這個板上的蜜蜂至少2000只。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齊傳軍養殖黑蜂後身體逐漸恢復健康。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齊傳軍和他的蜜蜂。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齊傳軍移植蜜蜂幼卵。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