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祖國北疆行 助力黑龍江』——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側記
2014-08-02 20:59:46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日訊(記者 侯巍)7月20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新聞宣傳局指導,省委宣傳部、省互聯網信息辦主辦的“祖國北疆行助力黑龍江”第八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在哈爾濱正式啟動。在10天的時間裡,采訪團先後踏訪了哈爾濱市、大興安嶺、農墾九三管理局、黑河市等二十幾個采訪點。這是一次用媒體的視角觸摸黑龍江,用網絡的力量宣傳龍江的行動。一路走過,大森林、大平原、大農業、大界江,無不充分彰顯了我省在生態資源保護、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對俄開發開放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解黑龍江,感受黑龍江,也讓更多的人看見不同的黑龍江成為采訪團成員的共識。

省情推介會現場。

  大森林孕育無限發展潛能

  盛夏七月,走進大興安嶺深處,處處山巒疊嶂,林海莽莽。在全國很多地方高溫的天氣裡,雨後的大興安嶺卻一片清涼。“真是太漂亮了,不愧有金雞冠上的綠寶石之稱。”中國日報網馬曉棠被大興安嶺綠意醉倒,綠!是最美的顏色。深淺不一,添一分太濃,減一分太淡。大興安嶺是松嫩平原和內蒙古草原的天然屏障,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有“綠色寶庫”的美譽。森林覆蓋率達81.23%,活立木總蓄積5.38億立方米。

網絡媒體龍江行參觀采訪大興安嶺原生態原林園。

  近年來,大興安嶺搶抓國家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天保工程二期、西部開發等政策機遇,高舉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兩面大旗,按照“把資源管起來,讓百姓富起來”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生態優良、產業優化、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建設。


  小槳果成就大產業。這個時節正是藍莓成熟的季節,小小的紫色的漿果不僅是大自然的產物更拉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助成了一個產業的發展。在大興安嶺超越藍莓公司,藍莓被做成了果乾,果醬、果酒等一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在阿木爾林業局藍莓小鎮,藍莓品種達到35種。在北極冰藍莓酒莊,以藍莓為原料的多個系列藍莓酒已經成為一種品牌。大興安嶺地區是國內最大、最豐富的寒溫帶生物基因庫,被稱為“中國的野生藍莓之鄉”。如今,大興安嶺正以綠色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接續產業之一,形成了由分散生產、加工、銷售的自發階段向政府引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千家萬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小土豆成就大經濟。采訪團抵達大興安嶺時,恰逢2014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暨馬鈴薯產業展示洽談會在這裡召開,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實驗基地、原種繁育基地、組培中心、馬鈴薯儲藏配送中心、種薯繁育基地等讓媒體采訪團大開眼界,在一望無際的北緯高寒土地上,馬鈴薯花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畝產最低2000公斤的產量吸引了來自各地農業專家前來觀摩。馬鈴薯是大興安嶺地區最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全區種植馬鈴薯16萬畝,良種已經在28個省市區推廣,至2015年將實現建設脫毒種薯馬鈴薯種植3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2500公斤的目標,大興安嶺成為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都”。“小土豆”孕育了“大產業”,足進了大經濟的發展,為林區轉型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大興安嶺圖強林業局,靈芝、木耳養殖大棚內熱鬧非凡,正是木耳采摘季節,農戶們忙著采摘,晾曬。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後,大興安嶺搶抓“天保”工程、西部大開發、生態示范區建設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歷史性機遇,不斷構建林業生態體系和新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以林下經濟為主的綠色食品業和特色養殖業,加快產業結構轉型發展。

  作為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大興安嶺既是我國東北“糧倉”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全國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生態功能示范區,也是國家重點成礦帶,礦產、林下、旅游等資源極為豐富,生態環境年效益總價值達1163.51億元。

  美麗黑龍江中華大糧倉

  “第一眼看到了你,愛的熱流就湧進了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愛你。愛你那廣袤的沃野,愛你那豪放的風姿……。”像歌中唱到的那樣,北大荒以它獨特的性格,豪放的風姿展現在采訪團成員的眼前。當歌聲再次在采訪團成員中響起,很多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北大荒碧綠的豆海,青紗帳一樣的玉米,那些歷盡艱辛,艱苦創業的北大荒人無不給媒體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今,用震撼來形容一點不為過,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副主任王克家看完農墾九三管局大西江農場現代化別墅區和七星泡農場星怡小區後感慨地說,沒想到農場職工能住在別墅裡,現代農業機械化程度真是超乎想象。

農墾九三管局大西江農場的別墅小區。

  中國網記者唐佳蕾在《中國糧倉北大荒:農業機械化率98%以上》報道中說,昔日的北大荒已經華麗轉身,高科技、現代化的“大農業”發展成果讓人嘆為觀止。

  綠色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主題。在農墾榮軍農場,矮高梁高產攻關示范田裡,碧綠的高梁開始結穗,谷子種植在我國首次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在鶴山農場農機管理中心,幾十輛現代化大農機整齊有序擺放在廣場上,農墾科技農業、機械化作業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方向。沒有畜牧業的農業是不完整的農業,在農墾鶴山農場鶴澳奶牛繁育中心,現代化養殖方式打造了世界級牧場,該中心是黑龍江省西北部規模最大的奶牛基地,被農業部定為全國37個大型奶牛標准化示范場之一,也是我國北緯48度以北高寒地區最大的現代化牧場。

  采訪團成員看見的僅是我省墾區發展的縮影,黑龍江農墾經過三代北大荒人的艱苦奮斗,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

  大胸懷滌蕩大氣魄。“十二五”時期,全省將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統領,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力爭到201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500億斤以上,農民收入超過1.2萬元,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產業體系健全、物質裝備先進、科技支橕有力、生態環境優良的現代化大農業,真正把黑土地建成國家優質可靠的大糧倉。


  誰持彩練當空舞

  采訪團一行走進黑河,已經是暮色時分,黑河市處處流光溢彩,處處流淌著異國風情。濃郁的民族風情,交融的中西文化,造就了中俄邊境線上的黑河的獨特氣質。清澈的黑龍江水蜿蜒向東流淌,對岸俄羅斯遠東城市布拉格維申斯克市與之相對應。走在大街上,操著不同口音的游客來往其中,更有金發碧眼的俄羅斯客人與俄式的建築融為一體,仿佛置身國外。俄羅斯琥珀、蜜蠟、紫金飾品、巧克力等商品店琳琅滿目,國際化的城市在這裡被體現得淋漓盡致。記者們紛紛驚嘆“黑河不但是大界江、大森林、大濕地、大熔岩、大冰雪的代言者,更是一座能讓人從五官到心靈都深感愉悅的城市。”

  百年口岸黑河,她既是歷史上著名的“萬國商埠”,也是改革開放後我國首批沿邊開放城市,在中俄經貿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緣優勢無可比擬。黑河與俄羅斯遠東第三大城市、阿穆爾州首府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黑龍江相望,是中俄長達7000公裡邊界線上唯一相對的姊妹城。最近處只有700米左右,是中俄邊境線上唯一一對地級對應城市,被稱為“兩國一城”。

  在黑河市中俄林業科技合作園區內,挺拔的西伯利亞紅松、金燦燦的大果沙棘、沈甸甸的黑櫻桃,這些原本生長在俄羅斯的優良樹種如今紛紛跨越國界,在黑河落戶安家。不僅在科技領域,在文化領域,中俄也這裡深度融合。28日,第五屆中俄文化大集在黑河開幕,中、俄兩國的多個藝術團同臺競技,一展風彩。作為邊境口岸城市,黑河市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特點,在對俄政黨、議會、政府及科技、教育、文化、醫療、體育、媒體等各領域充分展現了優勢,全方位構建對俄合作新高地。

  今天的黑河,正處於戰略機遇期。相繼被納入黑龍江和蒙東地區沿邊開發開放、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等“六大規劃”,被定位為中俄經貿合作中心城市和重要口岸。我省積極打造東部陸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擬將黑河與哈爾濱、綏芬河、黑瞎子島打捆申報自貿區。

  龍江掀宣傳旋風

  以“祖國北疆行助力黑龍江”為主題的第八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中央、部分省市重點網絡和全國知名商業網站30餘家媒體,來到黑龍江,聚焦黑龍江,點贊黑龍江,宣傳黑龍江,在網絡上掀起了黑龍江風。現代化大農業的氣魄,對俄的胸懷,大森林獨有的氣質,體現了黑龍江獨有的魅力。從大森林到大平原,從大農業到大科技。一路走來心情激蕩,黑龍江“五大規劃”發展戰略、“十大重點產業”發展取得的新成就,是省委、省政府的思想結晶,更是黑龍江人民期望所在。

第五屆中俄文化大集盛大啟幕。東北網記者 鄧博文 攝

  光明網孫明泉說,此行深度體驗到了龍江之大、龍江之美和龍江之盛,更為重要的是,體驗到了龍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總格局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體悟到了龍江不只是龍江人民的龍江,它更是全國人民的龍江,因為它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的重要基地。

  采訪團一行從走進黑龍江到了解黑龍江,直至愛上黑龍江,經歷的時間跨度並不是很長。采訪團成員白天采訪、晚上寫稿,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對活動進行了全媒體立體式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黑龍江,認識了黑龍江。以第八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為關鍵詞,百度搜索到36,600個結果,以“祖國北疆行助力黑龍江”為關鍵詞,百度搜索到102,000個結果,百度搜索量超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新高。來自全國的網絡媒體共開設18個網絡媒體龍江行專題,刊發新聞稿件400餘篇,圖片750餘幅,視頻4個,互動欄目設置議題4個,網民跟帖達800餘條。

  2014年媒體龍江行結束了,但宣傳黑龍江的腳步卻沒有停止。采訪團成員紛紛感嘆,“龍江發展承載著全國人民的福祉,我們有責任更充分地宣傳龍江,傳播龍江,讓更多的人了解龍江,走近龍江,投資龍江。 ”

 

責任編輯:王凌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