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省加快發展民辦福利機構的意見
2014-09-10 16:00:42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各市地民政局、發改委、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建設局、國土資源局、衛生局、環保局、物價局、國稅局、地稅局;省農墾總局、森工總局民政局、發改委(計劃處)、財務處、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建設局、國土資源局、衛生局、環保局;省內電信運營企業:

  當前我省已進入老齡社會快速發展階段,養老機構及其床位的供需是一個突出矛盾。雖然國家和社會力量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以下簡稱民辦福利機構)得到一定的發展,但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為進一步鼓勵和動員民間資本進入社會福利領域,大力興辦民辦福利機構,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6號)、《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老齡辦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實施意見的通知》(黑政辦發[2006]24號)和《黑龍江省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若乾意見》(黑民福[2000]8號)等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結合全省實際,現就加快發展民辦社會福利機構提出以下意見。

  一、加快發展民辦福利機構的指導思想

  民辦福利機構是政府投資以外的各種社會力量(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它社會組織、個人和外資)投資舉辦的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棄嬰提供養護、康復、托管等服務項目的社會福利場所和機構。加快發展民辦福利機構,其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按照建設以國辦社會福利機構為示范、以其它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福利機構為骨乾、以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以居家供養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的要求,從政策、資金、輿論等方面對民辦福利機構予以扶持和支持,從根本上打破單純依靠國家包辦社會福利的傳統觀念和做法,探索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運營機制市場化、服務隊伍專業化與志願者相結合、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加快發展民辦福利機構的新路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福利服務需求,為促進我省全面振興、構建和諧黑龍江服務。

  二、加快發展民辦福利機構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服務困難群眾、不以營利為主的原則。各地要根據國家和我省現行政策法規的規定,重點支持、資助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和棄嬰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服務的民辦福利機構的發展。民辦福利機構應當堅持非營利的性質和公益性的發展方向。

  (二)堅持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各地要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從政策、資金等多方面鼓勵、支持、資助民辦福利機構發展,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

  (三)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各地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和福利事業的發展水平及政府財力狀況,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積極研究制定支持、資助民辦福利機構的具體政策和標准。

  (四)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各地要根據廣大群眾對福利服務的需求,對城鄉民辦福利機構的建設實行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民辦福利機構的發展。

  (五)堅持建管並舉,規范推進的原則。各地要加強對民辦福利機構的服務指導與監督管理,注重項目建設與設施功能標准達標相結合,數量增長與服務質量提高相結合。逐步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民辦福利機構的自我發展。

  三、加快發展民辦福利機構的優惠扶持政策

  國家政策扶持是民辦福利機構發展的重要保證。各地要認真落實《黑龍江省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若乾意見》(黑民福[2000]8號),保證民辦福利機構與國辦福利機構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並從實際出發認真積極地研究制定對民辦福利機構的優惠扶持政策。

  (一)民辦福利機構是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要將包括民辦社會福利機構在內的社會福利機構及床位數量作為社會發展的指導性指標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要把社會福利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並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對符合城市規劃的新辦福利機構項目,要在規劃審批上給予大力支持。

  (二)民辦福利機構的建設用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要求的,以劃撥方式供地;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要求的,應當以有償方式供地;國家規定的經營性用地,應當采取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地。對民辦福利機構的建設用地予以優先保證。

  (三)對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免征自用房產、土地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對養老院類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免征營業稅。

  (四)民辦福利機構可按成本交納煤氣增容費和城市供水、排水設施使用費。對用於服務對象生活的水、電、氣、熱等,根據《黑龍江省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若乾意見》(黑民福〔2000〕8號)規定,按居民生活收費標准執行。

  (五)對民辦福利機構所辦醫療機構已取得執業許可證、符合相關條件的,在申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時,經勞動保障、衛生部門審查合格後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范圍。

  民辦福利機構收養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並按時足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在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的醫療費用,按照基本醫療保險的規定支付。

  (六)對民辦福利機構安裝和使用電話、有線電視、互聯網等電信業務給予優惠,按照居民收費標准執行,優惠期為三年;新增的民辦福利機構可持有民政部門頒發的《社會福利機構設置證書》和《民辦非企業登記證書》辦理上述業務。

  (七)民辦福利機構招用的登記失業人員、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可享受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

  民辦福利機構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並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實際招用人數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

  (八)在達標排放污染物的情況下,經負責征收排污費的環保部門核准後可免繳排污費。

  (九)民辦福利機構收養城市“三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扶養義務人但無扶養能力)人員、農村“五保人員”的,可申請當地民政部門按當地國有福利機構收養的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人員生活費標准支付其生活、照料服務等費用,所需資金由同級財政負擔。具體辦法由同級民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

  (十)符合小額擔保貸款條件的民辦福利機構興辦人,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的優惠政策。

  四、多渠道多形式地籌集資金,支持民辦福利機構的發展

  各地要采取多種形式,打破所有制限制,加大對民辦福利機構的資金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的積極性。同時,要堅持政府主導,廣開渠道,充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資金和社會捐贈資金發展民辦福利機構。

  (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民辦福利機構的支持力度。對經營有困難的,政府要在資金上給予必要的扶持。

  (二)按照國家和省關於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的有關規定,對民辦福利機構給予適當資助。

  (三)各級慈善機構通過社會捐贈和慈善活動所籌集的資金,每年應安排一部分用於興辦社會福利機構,資助民辦福利機構改善設施設備和供養人員的生活條件。

  (四)民辦福利機構可以接受國內組織和個人捐贈,公開募捐須經當地民政主管部門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對受贈款物的使用,應尊重捐贈人的意向;捐贈人沒有明確使用意向的,應該用於改善服務對象使用的設施設備和生活條件,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應適時向社會公開,並接受有關部門的審計和監督。

  (五)鼓勵和發動社會各界對民辦福利機構開展捐贈,並對捐贈人予以政策優惠。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於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個人通過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按照現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准予在所得稅稅前扣除。

  五、民政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維護民辦福利機構的合法權益

  民政部門要根據政府宏觀管理、相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自主經營的管理體制的要求,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依法做好指導、協調、扶持、管理和服務工作,促進民辦福利機構健康發展。

  (一)要堅持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將民辦福利機構納入當地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引導社會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參與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並按照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標准依法審批社會福利機構,使各種所有制的社會福利機構平等競爭,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二)要根據國家《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和《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的要求,加強對民辦福利機構的管理,指導民辦福利機構健全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的規章制度,開展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和定期業務培訓,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三)要加強對民辦福利機構的定期檢查,受理服務對象的和社會公眾的投訴,對未達標的單位要限期整改;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以及有關規定的,視情況予以不同程度的處罰,以保障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

  (四)要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將民辦福利機構的各項優惠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對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的審批發證要保證質量,快捷便利,提高效率。

  (五)要加強輿論宣傳,大力宣傳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的地位和作用,擴大社會影響,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發展民辦福利機構的良好氛圍。要注意發現和培育典型,對於管理規范、服務優質、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的民辦福利機構要給予表彰,大力宣傳和推廣他們的先進經驗,以推動民辦社福利機構快速健康發展。

  請各市地將此件轉發所轄縣(市、區),並結合本地實際,抓緊研究制定具體落實意見。

責任編輯:李逢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