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農科院科研成果創社會效益200多億元
2014-09-22 10:54:5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加勇 趙鶴 李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2日訊(劉加勇 趙鶴 記者 李楠)近日,在2014年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評選中,牡丹江農科院研發的『「牡字號」水稻高產、優質、多抗種質資源創新與推廣應用』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牡丹江農科院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助推活力,他們自主研制的各種農化產品在全省和全國適宜區域累計推廣面積達5億多畝,科研成果累計創社會效益200多億元。

  牡丹江農科院水稻課題組針對黑龍江省不同時期、不同生態條件以及市場的不同需要,以高產、米質優、抗病性強、耐冷性強、適應性廣為育種目標,選育適宜黑龍江省第一、二、三積溫帶種植的多優集成水稻新品種,促進品種更新換代,有效解決生產上應用品種多、亂、雜,退化嚴重,單產不高、總產不穩,抗逆性差、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歷經近十年的努力,育成了牡丹江26-32、牡響1號、牡粘4號等不同熟期、不同類型新品種9個。其它育種單位利用『牡字號』水稻品種及種質材料配制雜交組合455個,決選出優良品系1495份,育成新品種34個。在育成43個新品種中,省良種化工程中標品種10個,農業部認定超級稻品種2個,獲省科技進步獎3項,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7個。

  系列『牡字號』品種以及利用『牡字號』種質選育的新品種在生產應用後,克服了原生產應用品種高產不優質、優質不抗病、高產不抗病等技術難點,改變了黑龍江省水稻生產應用品種過於單一、缺乏綜合性狀優良、適應性強品種的局面,有力地規避了頻繁發生的稻瘟病和冷害給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提高了抗災能力,是我省水稻育種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為促進黑龍江省水稻生產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牡丹江農科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已成為黑龍江省東南部專業設施齊全、對外開放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作物新品種、自主研制的各種農化產品在全省和全國適宜區域累計推廣面積達5億多畝,科研成果累計創社會效益200多億元,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呂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