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新聞追夢路上給理想一點兒時間 記《生活報》記者周際娜
2016-11-08 10:3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8日訊 周際娜是《生活報》一名『80後』記者,入行6年,並於2015年成立了周際娜工作室。她熱情、執拗,還有點兒理想主義,擅長文本寫作,用專業的態度、紮實的采訪和有『溫度』的文字,寫下了百餘篇優秀報道,字裡行間飽含著一個年輕記者對所處時代和地域的記錄、思考和追問。

  6年來,她跟『感動中國』的綏芬河孝女朱曉暉聊過『孝道』,與青年作家八月長安談過『夢想』,同胡潤分享過『財富觀』,和在劍橋就讀的冰城小伙探討過『大學之道』,聽身上有刀疤的抗聯老戰士描述過『戰爭的殘酷』……

  同時,她也在提醒自己:不要遺忘那些埋藏在角落裡的人和故事。她曾穿過層層關卡與4名少年犯長談,反思失守的『第一道家庭防線』;她還一直關注著自閉癥孩子、艾滋病人和漸凍人。周際娜始終認為,小人物的命運一樣值得關注和記錄,無數小人物的故事讓人肅然起敬。

  周際娜非常認同一句話:『記者是什麼人,是一群追求理想順便賺錢的人。』

  2011年,一個貧困大學生的母親打電話求助,兒子高考630分,考上了西安電子交大,她和丈夫一起打工的飯店倒閉了,老板只給了一瓶高檔白酒,由於酒沒有包裝盒,根本賣不出去。眼看要開學了,孩子的學費還沒湊足。周際娜去貧困生家裡走訪,用6000塊錢買下了這瓶酒,當時剛上班沒多久,她沒多少積蓄,捐款後連吃了一個月煎餅果子……

  2016年6月,她幫患白血病的鄉村教師張金珍籌款,把700元稿費也捐了出去。一位北京網友加她微信,除了給老師捐款,還專門給周際娜發了100元『紅包』,理由是:看哭了,你的文字深深地打動了我,這錢你必須收著!她又把錢捐給了張老師……

  寫救助報道不賺稿費,但她從來沒覺得是『白忙活』。很多讀者在公眾號後臺留言,稱『被你感動了』,她也沒沾沾自喜。在她看來,如果感動不能發揮點兒實際作用,那就是一堆無用的熱情。周際娜一直覺得,『寫新聞不是在炫技,對記者而言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記錄了什麼,而是通過記錄改變了什麼』。

  新聞的定義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但有價值的新聞必然不止於此。她在城市裡打撈著容易被人忽視的故事,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城市驕傲。

  2015年清明,她寫下了長篇報道《尋找陳虻》,這個最先在央視喊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並提出創辦《感動中國》的制片人,其實與哈爾濱有著不解之緣。他曾是哈工大79級畢業生,在冰城生活四年,進入央視後成為柴靜的恩師以及白岩松、崔永元口中的『好兄弟』。

  2016年5月,在哈工大采訪時,周際娜同前來演講的敬一丹聊起這位故人,敬一丹激動地詢問:『陳虻的報道能送我一份留作紀念嗎?』第二天在新書簽售會現場,看到報紙後,敬一丹握著她的手反復道謝,『謝謝你能記得他……』

  《老年手機班火爆背後的愛與孤獨》,描述的是一群冰城『白發低頭族』,對融入子女朋友圈的渴望;《城漂族眼中的鄉村圖景》,記錄的是一群冰城打工者對『故鄉淪陷』的慨嘆;《66年跨越海峽的生死重逢》,講述的是一個哈爾濱老太太,去臺灣尋找亡父墓地的催淚經歷……

  為尊重每一個拿起報紙、肯花時間閱讀她文字的人,周際娜一直在努力研究文本寫作。為了還原生動的細節,她恨不得將提問細致到小數點後五位,為了寫出漂亮的段落,修改N+1次。她始終覺得,吸引眼球不如觸及心靈。生活不可能總是驚心動魄,也沒有人會永遠熱淚盈眶,但她相信文字的力量,會在讀者心裡留下一個悠長的回響……

  在這個紙媒發展面臨困境的時代,她願意堅守下去,多給理想一點兒時間。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第十七屆記者節——講述記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