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揚資源優勢之帆 起增收富農之航
2016-11-30 10:41:1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宋晨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豐收的喜悅。王振良 攝

  黑龍江日報11月30日訊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步入黃金期,舉世矚目——2016年的農業生產,是在輝煌與挑戰並存的形勢下展開的: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省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的階段性特征明顯,玉米壓庫過剩,大豆出現短缺,收儲政策調整,增收難度增大……

  怎麼辦?『十三五』開局元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調整農業結構,必然地走進農業大省的春天。

  謀動:謀豐產豐收之篇布結構調整之局

  在我省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背景下,單純以產量論英雄的時代已成為過往。

  今年2月,省委書記王憲魁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農業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地做做加減法,核心要求是圍繞人的消費需求進行生產,為消費者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多樣、質量優良的產品供給。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農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昇,著力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我省農業競爭力,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謀定而後動。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市場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我省確定了『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草蓿果蔬』的種植結構調整方向,堅持適區適種,分類指導,優化布局,努力打造松嫩平原優質玉米、三江平原和江河谷底優質水稻及北部優質麥豆薯生產帶,穩步提高高品質農產品的供給能力。

  與此同時,積極推廣米改豆、米改麥、米改雜、米改經、米改飼等種植模式,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發揮我省綠色特色產業優勢,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培育綠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推動我省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春種結束時,變化已然呈現。據統計,全省種植結構呈現『一減七增』,即玉米面積調減,水稻、大豆、小麥、雜糧雜豆、薯類、經濟作物、飼料飼草面積增加。其中玉米面積調減1922萬畝;退回一個積溫帶玉米面積超過1000萬畝;高淀粉、高賴氨酸等加工型專用品種,玉米面積達到9000萬畝以上;重點推廣了五優稻二號、龍稻18等20多個水稻優質品種;高蛋白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度增長。

  支橕:聚全局洪荒之力 強內生動力基礎

  農業結構全局統籌拉開了轉型發展的序幕,新目標、大視野搭起更廣闊的舞臺,高站位勢必要求支橕發展的內生動力強筋壯骨: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現代農業支橕體系接連發力,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物質基礎『堅如磐石』,農業綜合產能顯著提昇。

機械收割現場。省農業系統宣傳中心提供

  玉米收獲現場。省農業系統宣傳中心提供

  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化高臺育苗基本實現全覆蓋,傳統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目前,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05%;以現代農機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2016年各市(地)批准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121個。在合作社內,以入社土地分配為主、國投收益平均量化的收益分配總原則,讓農業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到入社農民。

  今年以來,通過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我省深挖農業科技增長內涵,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效果明顯。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三減、農業面源污染和『互聯網+農業』,啟動了建設玉米、大豆、水稻、經濟作物、雜糧、農機裝備等6個科技協同創新與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體系,在育種、栽培等農產品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轉化推廣經濟作物優質高效栽培、循環農業及秸稈綜合利用等八項重大農業新技術248個、示范面積3500萬畝;創建國家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示范基地3個,輻射帶動面積5816萬畝、農民419萬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670人,烘乾塔操作手310人,基層農技人員5550人。

  以農業良種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省深入實施農業良種工程,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科技攻關、推動現代種業發展,成效顯著。先後落實國家級、省級新品種展示示范點28個、四大作物品種試驗點121個,審定通過主要農作物優質品種96個,高蛋白大豆品種在我省高寒、高緯度地區獲得突破。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專品種覆蓋率達到94%以上。

  持續:綠色發展新引擎 豐產增收可持續

  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引領下,不斷出臺的強農惠農舉措,給予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更大的政策支持,不但奠定了農業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政策基礎和發展後勁;更指明了集約發展、高效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前進道路——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結構調整與環境承載的關系,科學確定農業種植結構,優化生產區域布局。

  有機鴨稻米種植基地一角。王振良 攝

  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我省積極推動農業『種得好』、『賣得更好』,在『賣得好』上多下功夫——大力支持生態龍江、金農網、黑龍江省大米網、綠色食品微商城等電商平臺建設,注冊用戶量、線上營銷額穩步增長。在全國率先開展水稻、大豆、雜糧等網絡眾籌活動,帶動全省農產品眾籌實現銷售收入20多億元。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加黑龍江綠色食品(北京)年貨大集、2016黑龍江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等大型展會,積極開展農產品品牌推介活動,進一步深化產銷合作,大力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農民創業、農民增收、農產品營銷——年初以來,一系列專題會議相繼展開,一個個實招接連推出,精准發力的組合拳,拳拳瞄向一個目標: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結構調整、『三減』擴面、發展畜牧產業、市場營銷促、產業融合、農民創業、產業扶貧、深化改革、保險減損、落實國家惠農政策——春華秋實,十個方面的組合拳,終於結下了農民增收的累累碩果。

  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通過落實大豆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4000畝,帶動增效90萬元以上;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節約成本170萬元。

  據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調查數據顯示,我省生豬養殖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結束了長期虧損局面,今年的個別月份甚至創下了近幾年來的最高價,對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牧業收入為69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倍。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截止到9月底,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930個,同比增加50戶,帶動基地能力進一步增強。386戶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了穩固的利益關系,全年農戶可從龍頭企業方面獲得保底、分紅收益近150億元。全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4430家,經營收入達22億元。截至三季度,全省農民創業人數達到95.8萬人,同比增長35.9%,農民創業純收入達204.7億元,同比增長38%。農民創業大軍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進脫貧攻堅、增收致富,推動全省經濟全面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彭佳麗

【專題】持續深入學講話 振興發展看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