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慶安富村富民"雙富"工程掀創新創業新潮
2017-01-08 09:05:0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程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8日訊『「百招十萬」讓農民致富有了奔頭,農民日子富裕了,村集體經濟更需加速壯大,纔能為百姓辦更多實事兒,謀更多福祉。「插柳富村」進行整地備苗的過程雖然辛苦,我們卻乾勁十足。』日前,當記者在慶安縣建民鄉見到該鄉鄉長劉淑紅時,她正帶著鄉乾部割柳條。每50根柳條捆成一捆,埋在沙子下,就成為了開春插柳的儲備苗木。記者在慶安縣了解到,該縣像劉淑紅這樣正捧著去年的收成,盤算著今年紅火日子的乾部群眾不在少數。為加速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該縣在創造性提出『造地插柳』富村工程的同時,又務實性提出通過復制基層『能人』致富『百招』,實現戶年均收入10萬元的『百招十萬』富民新舉。『雙富』工作的蓬勃開展,正使小城慶安的創新創業熱潮不斷昇溫。

  『慶安有93個行政村,平均每個村背著149.5萬元的村級債。村裡沒錢,村乾部底氣不硬,各項工作推進易受阻,這個「瓶頸」問題急需打破。』慶安縣委書記李英男告訴記者,為了摸清情況、對癥下藥,他和領導班子成員用半年時間踏遍了慶安的大小村屯。當調研走到建民鄉看到水溝邊的一排小柳枝,想起小時候隨處可見的「柳條叢」,李英男想到『造地插柳』富村這個一舉多得的思路。自此,小小的柳條成為牽動生態保護、國能發電、村集體增收、扶貧助弱等數個與慶安經濟社會發展命脈息息相關的詞。

  記者了解到,慶安縣擁有150萬畝水田,為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的同時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卻日益嚴重。易成活、生長快,根系發達、深紮入土,一次造林長期受益……種種優勢,讓柳樹成為慶安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的首選樹種。

  有了生態效益這筆『大賬』,還要算一算經濟效益這筆『小賬』。國能慶安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是東北首家以林木廢棄物為主要燃料的熱電聯產項目,年可消耗木屑、農作物秸稈等原料近30萬噸,產值1.5億元。此前企業一直從綏芬河、佳木斯等地收購原料,運距長、成本高。在該企業總經理張文善看來,若能用上本地的柳條薪炭林無疑是『雪中送炭』。而對全縣各村來說,種植柳條更是『有賬算』。『每畝地可產柳條5噸,薪炭林每噸380元,則畝產1900元,每年平均可為每村帶來「活錢」122萬元。若產出柳樹削片供給另一企業銀泉造紙,畝產將達3200元。若是用於慶安傳統藝術柳編產業,則畝產將達4000~6000元。這麼算下來,小柳條真可謂大回報。』慶安鎮黨委書記周海波對記者如是說。

  按照三年梯次成材計算,慶安共需種植20萬畝柳條,各村的機動地早已流轉的所剩無幾,這麼大的種植面積上哪兒找?慶安再次突破創新,提出了『十子插柳』。於是在慶安,溝筒子、壕邊子、河套子、渠沿子、地頭子、路邊子、屯頭子、壩楞子、泡邊子、坐塘窪子……這些大都屬於村集體的農村廢棄土地上種滿了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搖錢柳』。

  伴著冬日的斜陽,記者來到慶安縣新勝鄉新崗村時,鄭新閣正給客戶裝雞蛋。看著眼前這個黑黑瘦瘦、整日與近千只雞相伴的小伙子,很難想象就在一年多以前,他還是某外貿企業山東大區的經理。你也很難想象他的純天然生態蛋掛上淘寶僅一個月就賣出了1萬多枚,是慶安首批『百招十萬』致富典型。

  從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後,鄭新閣一直在企業工作。2014年,回家探親半月離開後出現的暈車惡心讓他意識到了家鄉純淨生態的寶貴。隨後某次宴席上一只無人問津的『飼料雞』讓他做出了返鄉創業的決定。面對親人的不解,鄭新閣心裡卻有一盤大棋——『中國有3000億份額的龐大蛋市場,我的目標就是通過帶動培育,三年內在慶安建立90~ 100萬只林地生態雞的飼養和深加工產業鏈。』鄭新閣說,響應『百招十萬』的號召,如今他已帶動8戶鄉親進行生態雞養殖,由他負責線上線下銷售,產品供不應求。

  李英男告訴記者,該縣除了將精挑細選梳理出的300多個致富典型匯編進『百招十萬』致富手冊發給全縣農戶外,還為部分致富典型逐一拍攝了專題片,通過電視、微信等渠道廣為傳播。

  實施一年以來,學百招、送百招、保百招、推百招、落百招已成為全縣人民的關注焦點,不但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民圓了創業夢想,更讓慶安實現了主導產業開枝散葉、特色產業開花結果、鄉村人纔各顯其能的良好局面。

  記者在慶安看到,在『百招十萬』和『造地插柳』實施過程中,這裡的鄉村乾部各顯其能、各盡其職,對普通群眾能教的教、能帶的帶、能幫的幫、能扶的扶。乾部眾籌自投,引領帶動致富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在實現『雙富』的同時,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乾部為民服務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