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3日訊 要把大象裝冰箱,總共分幾步,答案是三步,這是小品裡的臺詞。就一個肉類食品企業而言,從生豬養殖、屠宰、冷鏈物流到打出品牌肉灌制品,跬步千裡,需經歷十年蛻變,十年成長。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青岡縣青安公路1.8公裡處路南的黑龍江省青岡長林肉類食品有限公司廠區,『前店後廠』幾個大字在廠區旁很顯眼,裡面放置著紅腸、分割肉等產品,這只是『長林肉業』的一個展示窗口。在屠宰車間的展示板上記者看到『長林肉業』的國內銷售網絡:以黑龍江為核心,銷售紅線從東北三省向南延伸到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凍豬肉產品出口俄羅斯、烏克蘭、加拿大等18個國家和地區,在我省有70餘個直營店,並進駐省內商超。采訪中,記者感受到『長林肉業』成長的『三級跳』。2006年,『長林肉業』落戶生豬養殖大縣青岡縣,2007年正式投產。如今,『長林肉業』是生豬屠宰量排名省內前三的肉類食品企業。2015年,『長林肉業』踏出堅實一步,延長產業鏈,強勢進軍熟制品加工業,推出紅腸、小肚等140餘個品種的肉灌制品。2017年,『長林肉業』主打生豬養殖可追溯這張『質量牌』,建12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繼續與養殖戶簽訂單,養殖富硒豬,打出自有品牌。經過三次跳躍,『長林肉業』從單一從事生豬屠宰和分割的肉類加工企業,向上下兩端延伸產業鏈,發展成為從種植、養殖、屠宰、分割、冷鏈物流到肉灌制品加工的全產業鏈企業,『長林肉業』逐漸豐盈並成為黑土明星。
3月20日,『長林肉業』的12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在青岡縣中和鎮開工建設,黑龍江省青岡長林肉類食品有限公司行政科科長劉洪亮介紹,今年『長林肉業』致力於發展養殖帶『身份證』的富硒豬。
為此流轉了5萬畝土地,種植有機玉米,用於飼養富硒豬。在不久的將來,購買『長林肉業』的冷鮮肉和肉制品將實現可追溯。據介紹,『長林肉業』年屠宰生豬80萬頭左右,其中有50萬頭左右的生豬是與養殖戶簽養殖訂單的,公司統一提供飼料、獸藥、技術和服務,並負責收購,且每公斤收購價格高於市價4毛錢,劉洪亮說,公司優先與貧困戶簽訂養殖合同,保證貧困戶養殖一頭生豬收益在180元至220元。
『長林肉業』的肉灌制品車間與屠宰車間和冷庫一牆之隔,這裡更像是一個全新的廠區,從參觀長廊走過,便可清晰了解從生肉到紅腸出爐的全過程,劉洪亮介紹,紅腸的制作過程需經歷72小時,『長林肉業』從給哈爾濱商委紅腸、裕昌食品等供貨到自己研發肉灌制品,這是一個產業鏈延伸的過程,而這種跨越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著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