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稀罕事兒
搜 索
"二孩媽"跟5歲娃同桌學書法 冰城"充電族":永遠是學生
2017-04-09 14:03:50 來源:生活報  作者:周際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4月9日訊生活報4月9日訊 你這輩子啥時候知識最淵博?

孟姝軼的『蹭課記錄』。

金金的練字本。

  有人曾在網上幽默回應:應該是高考前6個月。那時我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陸海百千萬,現在呢,除了玩手機,廢人一個……懶惰者大有人在,勤奮者亦不乏其人。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一些上班族正忙著給自己充電,有人不辭辛苦一邊工作一邊讀研;有人5年來堅持每周讀一本書;有人連洗腳時都在陶冶情操,用APP聽教授講古典詩詞……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不僅說給中小學生,也適合無數懶散虛度光陰的『大朋友』。畢竟只要人生不退場,我們就永遠都是學生……

  邊工作邊讀研 下班後連夜趕火車來哈上課

  講述人:程茜 (28歲,辦公室文員)

  5日晚8時。做了一整天會議記錄的程茜疲憊地回到家,吃完晚飯,匆忙投身到另外一場『戰斗』中——寫畢業論文提綱。

  『今天真的特別累,我連說話的力氣都快沒了。』程茜今年28歲,目前在大慶一家公司上班,她另外一個身份是哈市某高校法學專業的研二學生,身邊的同學普遍比她小兩三歲。

  兩年來,程茜學習了《西方法制史》《律師職業道德》等8門專業課,課堂筆記和期末論文攢了厚厚一摞。從研一開始,每到周一、周三下班後,她就會連夜坐火車從大慶趕到哈爾濱,准備上第二天一早的專業課。由於程茜平時工作很出色,周末主動回單位加班,她讀研的事兒領導並沒有反對。

  當然,單位偶爾會有忙到實在走不開的時候,這時程茜不得不打電話向教授請假,並向同學借課堂筆記,她一直慶幸自己學的是文科,『換成是理科,功課落了基本就補不回來了。』每年年末的考試季是程茜一年中最辛苦的時候,學校考試多、單位活兒多,她兩頭兒跑忙得焦頭爛額,有時會定好鬧鍾在火車上補個覺……

  眼下,程茜開始准備畢業論文了,這種忙碌將持續到明年畢業。雖然,這兩年她來回奔波挺辛苦,別人休閑娛樂的時間,都被她用來加班、上課、寫論文了。她仍然慶幸自己的選擇,『其實,當初考研不只是為了學歷,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別是上班以後,不逼一下自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能努力成什麼樣兒。如果當初不讀研的話,這些時間可能就被我消磨在追劇和逛淘寶上了……』

  『二孩媽媽』學硬筆書法 跟5歲小同學比『小紅花』

  講述人:金金(32歲,外企職員)

  有人說,孩子是這世上最甜蜜的負擔。一個『二孩媽媽』重負在肩,是否也能跳出不一樣的『舞步』?

  今年32歲的金金(化名),目前在哈市一家外企工作,她的大女兒今年3歲,小女兒纔1歲。從去年11月起,每周六上午送孩子去早教班後,她就會一頭紮進硬筆書法班,學一個半小時。聊到練字的理由,金金笑了,『這算是我小時候的一個夢想吧,我小學一年級時寫字挺好看的,還參加過競賽得了一等獎,可惜後來字越寫越難看讓我挺失落的,總惦記著能好好學一學。』

  以前為了練字,金金沒少買字帖,但從來沒寫完過整本。為了督促自己,索性花錢報了個硬筆書法班。她的同桌是個5歲的小姑娘,雖然倆人關系挺好,但在課堂上卻經常較勁兒,比誰得到的『小紅花』多。對於金金這個大同學,小姑娘沒有任何『歧視』,只不過,她曾經一臉困惑地問金金:『阿姨,為啥你能用鋼筆,而我只得用鉛筆寫字啊?』金金只好笑著安慰她:『等你再長大一點兒就能用鋼筆了。』

  如今,金金學硬筆書法將近5個月了,字練得不錯,除了曾因為女兒生病耽誤過一周課外,她一直堅持著,就連中午在公司午休時,也經常拿出本子,照著標准字一筆一畫地練習……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金金坦言,她能自主支配的時間不多,不過她還是爭取點兒自由,去做點兒自己想做的事兒。3歲的大女兒很支持媽媽的『學業』,每次上課前,她都幫媽媽裝本子,還嚷著要一起去上課。

  『等楷書寫好了,以後我還想再學學行書。』金金說,她現在學習動力很足,她想用自己的學習經歷去影響孩子,『希望這對小姐妹長大後除了能寫一手漂亮的字,還能明白什麼叫堅持。』

  字裡行間翻閱流年 5年來堅持每周讀一本書

  講述人:子威(35歲,媒體人)

  本周,媒體人子威正在北京出差,包裡裝著佐藤忠男的《炮聲中的電影》,一有空便拿出來翻翻。他從小就是個書癡,家中藏書近兩千本,為了讀書,曾經連續24小時不睡覺。

  從2013年起,他和若愚讀書會的朋友們一起堅持每周讀一本書,四年來已經讀了179本。這些書涉及的范圍很廣,比如餘華的《兄弟》、袁枚的《子不語》、吳聲的《場景革命》、郝景芳的《孤獨深處》、葛瑞格·摩頓森的《三杯茶》…… 子威坦言,四年來,閱讀給他帶來的最大收獲是『視野和維度的改變』。他很難從

  這些書裡挑出最喜愛的一本,『因為不同的書會帶來不同的思考,不斷填補著那些思維缺口。』在他看來,讀書其實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很不好、很無知』的過程,有的人受不了,放棄了,找各種理由去掩蓋自己的『不好與無知』;有的人堅持住了,勇於向『不好與無知』發起挑戰,最後把不懈地提昇自我變成了一種樂趣和習慣。

  『世事無常,很多時候,我們沒法兒把握人生,但是可以把握面對人生的態度,讓自己變得更豁達、更從容,這全拜讀書所賜。』在一本本書裡翻閱流年、遍游世界,子威在字裡行間體驗著知識的快感,目睹過人性的幽暗,也品讀著俗世的溫暖。在少有人讀書的年代,他仍將繼續這種看似笨拙的努力,而書本累積的厚重,最終會讓生命更加輕盈……

  每晚邊泡腳邊『蹭課』 半年用APP聽完5門

  講述人:孟姝軼(42歲,大學行政人員)

  如今,名校的『圍牆』不再向從前那般難以逾越,人們可以通過『喜馬拉雅』、『網易公開課』等手機APP在家學習。孟姝軼便是『網絡蹭課族』之一。她在東北林業大學做行政工作,平時對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很感興趣。最近這半年,她每晚抽出半小時,在『喜馬拉雅』上聽公開課。她給生活報記者發來了一張截圖,訂閱過的課程還真不少,包括『曲黎敏:《詩經》之美』『每天聊點《道德經》』『酈波品千古最美情詩』『唐詩鑒賞詞典』『曾仕強《易經的智慧》』……『看書一般得找個舒服的地方靜心閱讀,但聽書就不一樣了,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孟姝軼說,她晚上經常邊泡腳邊聽課。學完這5門課後,她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心境也變得越來越開闊。

  值得一提的是,兩周前,孟姝軼還在『喜馬拉雅』上錄完了《華杉講透論語》的有聲書,392集整整花了她67天的時間,播放量即將超過一萬次。她在朋友圈裡寫道:『你給自己定下小目標,只要每天都為這個小目標做一點點,就一定可以實現。想不完成,任何事都可以成為借口,想去完成,任何困難都不再是困難……』本版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