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助學站幫33名貧困生上大學 看700個愛心人的"朋友圈"
2017-04-09 14:23:11 來源:生活報  作者: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核心提示:雞西市雞冠區有一個退休人員組成的民間助學圈子,這個圈子的微信群叫『愛心助學服務站』。這裡聚集了七百多位樂於助學的愛心人士。這個群現在有微友500人,已到上限,還有200多人等在群外。這個以退休工人於大姐為群主的助學群中,20多名骨乾人員多為退休人員。他們尋遍雞西百裡礦區,找到一個個貧困家庭,或用自己的退休工資、或發動朋友圈、或動員社會力量,幫助一個又一個貧困家庭學生讀完高中、考上大學。6年時間,在他們的帶動下,先後有700餘名愛心人士加入這個圈子,捐款助學、接力愛心,幫助3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完成了學業。

  2017年2月14日上午,雞西孔子學堂聚集了一屋子人。這是『愛心助學站』組織的一場見面會,300多名受助貧困生和他們的資助人在這一天見面了。於大姐說,『只要和貧困學生、家長見一面,這些資助人就放不下了。』到2017年3月份,這個始於2011年的民間助學組織,已累計資助了303名貧困生,累計資助款197.676萬元。先後有713位資助人和這303名貧困生家庭建立對接關系,『粘』在了一起。『愛心助學站』厚厚的賬本裡記載著6年來受助學生和資助者的名字、資助金額、起止日期以及款項的增減變化情況。6年時間,受助學生由第一年的5人增加到303人。在這次見面會上,已經連續接受資助6年的吉林大學大一學生劉天豪說:『貧困不是我們的悲哀,而是我們的財富和資本,憑借這個財富和資本我們學會了堅強、成長和感恩!』

  看一眼,你真就『放不下』

  64歲的於大姐叫於東禾,退休前是一家工廠的核算員,7年前,退休後的於大姐義務辦起了弟子規班,在辦班的過程中,她萌生了資助學生的想法。2011年5月,在與田家炳中學校長高艷秋的一次交談中,於大姐得知該學校貧困學生的信息,就和弟子規班的志願者張敬麗挨家挨戶走訪。楊偉華、劉天豪、呂俊彤、吳乙辛、楊振興,5位貧困生走進了『愛心助學站』的視野。『孩子來了,資助款還沒有著落。』於大姐說,她們弟子規班當時有12個義工,都是普通退休工人。大家條件都很一般,就商量了半天,決定從7月份開始資助這5個孩子,給每個孩子資助的標准是每月240元。頭兩個月資助款自籌,由她們12個成員集資。每人200元。接下來,他們把孩子們的情況向身邊的親朋好友介紹,動員親友捐款,勉強籌集到了第三個月的助學款。『就這樣一個人一個人動員,一個月一個月籌款,終於把5個孩子一年的學費湊齊了。』當年,參與『愛心助學站』資助活動的愛心人士就達到58人。魏月珍、趙坤芸、王廣民……都在其中。從5個孩子受助過程看,於大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怕沒有資助人,就怕沒有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於是,他們就開始四處尋找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我們要求資助人必須要和受助的孩子對接上,每資助一個孩子,資助人首先要了解孩子家庭情況。』每一個貧困家庭都有著不同的貧困狀況和原因,大病、離異、殘疾、遺棄、天災、人禍等。於大姐說,到貧困家庭看過後,這些資助人都『放不下了』。

  劉天豪:『我不是最弱的那一個』!

  已經是大學生的劉天豪是個陽光大男孩。6年前,他不是這樣,面黃肌瘦,沒精打采。天豪是6年前第一波受助的5個孩子中『最弱的一個』。2011年7月,劉天豪上初四,他患有嚴重的心髒病,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很糟糕。天豪沒有父親,母親許萍患有心髒病和淀粉樣病變,他們寄住姥姥家,靠低保金維持生活。起初,『愛心助學站』給劉天豪的資助款是每月200元,之後是300元。2014年,天豪考上當地重點高中,學習、生活所需費用增多了。愛心人士李銀蘭和蘇杭『二對一』對天豪資助,款項增到每月400元。2015年,李銀蘭『一對一』資助了貧困生王楊陽,蘇杭獨自擔起資助天豪的任務,每月400元。2016年高考,天豪以優異成績考取吉林大學,蘇杭又把資助款增加到每月500元。入學時,他給了天豪3000元『紅包』。2017年,蘇杭給天豪的資助款又增加到每月600元。於大姐說,『天豪是大伙兒供出來的』,從初四到高中畢業,天豪的資助人先後有7個。『這孩子生在這樣的家庭,命苦啊……』說起自己的孩子,母親許萍好難過。『哭也是過一天,樂也是過一天,為什麼不樂樂呵呵的呢?』『愛心助學站』成員劉淑蘭是婚姻家庭諮詢師,經常對許萍進行心理疏導,教她調整心態,做好母親。慢慢的,這位堅強的母親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樂觀面對生活,還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天豪也很懂事,每到假期都回到『愛心助學站』做志願服務,義務給貧困生做家教。從2015年寒假起,『愛心助學站』每年都給他安排家教工作,一個假期下來能賺3000多元,除了補充學費還能補貼家用,也為資助人減輕了負擔。劉天豪對記者說:『我要用行動證明我不是最弱的那一個!』

  崔仲閣:我要上清華!

  崔仲閣是個有自閉傾向的孩子。自小,母子倆的住處就是西郊鄉烏拉草溝一個破舊的平房。生活的艱辛壓得這個單身母親『成天抱怨』。2013年11月,在崔仲閣上初四時,『愛心助學站』成員曲海林、王翠萍、孫麗娟、劉淑蘭找上門來,了解到崔家的情況。12月份,於大姐又去崔家復查。『黑乎乎的小屋裡,崔仲閣悶頭看書,一聲不吭。母親於海琴連哭帶罵,不住地訴苦……』大家商量後,決定每月先給他200元的資助款。2014年『三十』早上,站裡義工曲林海夫婦放心不下崔家,一大早就打車去了。『我兩口子到崔仲閣家一看,家裡啥年貨都沒有啊!就一棵白菜。』當接過曲林海遞過的500元錢時,一向潑辣於海琴感動地哭了。崔仲閣接受資助後,也接受了『愛心助學站』的條件:她必須每個月到弟子規班參加一次傳統文化學習,仲閣也得每個假期參加一到兩次道德培訓課。弟子規班的老師教於海琴如何做個好母親,教仲閣如何感恩、勵志,鼓勵母子倆樹立信心、勇敢面對生活。此後,母親於海琴還學了一門手藝,制作『粘耗子』(滿族傳統食品)拿到市場上賣,生意還不錯,生活在一天天發生改變。崔仲閣也變了,變得愛說話了。學習也更加努力了。2015年中考,崔仲閣以695.5分的成績考入雞西市重點高中。2016年暑假的一天,崔仲閣和母親於海琴帶著『粘耗子』來看於大姐,一向不善表達的仲閣要告訴於奶奶一個『秘密』:『我要考清華!』現在,崔仲閣家的生活改善了,母親於海琴主動提出退出資助,讓站裡把省下的錢用到別的孩子身上。她還把賣『粘耗子』攢下的1萬元錢借給了同是貧困生的呂俊彤,並告訴俊彤父親,『啥時有啥時還,沒有,就不要了』。(下轉A09版)

  錢從哪來?一個孩子37人幫

  供一個孩子上學每月僅需要幾百塊錢,這對於別人家來說不過是平常支出而已。可是,對於貧困家庭來說,幾百塊錢的教育支出,挺難。這是『愛心助學站』成員們切身的感受。更深切的感受還有,對於『愛心助學站』這樣一個承擔幾百個孩子上學的大家庭來說,這筆支出更難!林童,雞西市麻山區振興村人,現就讀於哈工大,他的家庭是這樣的:父親因車禍死亡,母親張麗梅患有白血病。林童從2011年1月份開始接受『愛心助學站』資助。調查員張敬麗還清晰地記得,『我們入戶調查時,正趕上過年,這娘倆就寄住在同學家的一間毛坯房裡,家徒四壁。』經過商討,『愛心助學站』決定給林童每月260元的資助款。現在,林童的助學金是每月500元,他的上學費用一直是『愛心助學站』在籌集。於大姐表示:這孩子肯學、上進,考到哪我們供到哪!6年來,林童的資助人有37人。現資助人劉泊江已經是第七任資助者了,在他之前還有六任。『這就像一場接力賽。』於大姐翻著厚厚一摞賬本,一個一個地數著。工作量之大,工作之細,其中辛苦可想而知。林童的第一任資助人是『愛心助學站』集體,13人。他們的名字是:劉世和、周向堂、齊海榮、孫嘉寶、王鴻、李英、趙曉春、李浩然、郭冬梅、孫麗麗、陳藝蕎、張瓊、王彩雲。林童起初的受助金是每月260元,由愛心助學站13人均攤,每人每月資助20元。資助時間從2012年1月到6月。第二任資助人是王鴻,每月300元。從2012年7月到2013年8月……於大姐說,『把一個貧困生從初中送入大學並非一帆風順的,其中的艱辛只有我們自己知道。』2016年高考,林童以優異成績考入哈工大。

  楊穎:說起調查的艱辛,她笑著笑著,哭了

  『錢很敏感,我們一分都不會差!』對籌集上來的資助款,『愛心助學站』有著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他們設了4個賬本:流水賬、累計賬、計劃賬、國家財會正規賬。『這些賬本由專人負責記賬,收款和匯款也有專人跑腿。』整個助學流程中,調查摸底是重要的環節,它關系到資助款是否真正用在了刀刃上,關系到貧困生的『困難度』和困難家庭的『門風、家風』。所謂『門風』,用於大姐的話,就是考察這個貧困家庭『是不是過日子人家』。『在眾多的貧困生中還要篩選出更困難的!』楊穎和王晉波負責初查工作,也是調查員中的主力。於大姐她們一年四季一直在路上。把300多個受助學生落實到位,她們要走訪上千個貧困家庭。『她們不是在調查中,就是走在調查的路上。』『調查摸底的路好難走啊!』資助者楊穎說,她們都沒有私家車,租車又捨不得,就得坐公交車。有時下了車,還得步行。『下去調查所有的支出都是自費,我們不佔用資助人一分錢的便宜。』『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調查時都帶上面包咸菜礦泉水。有時遇到風天雨天雪天那可就慘透了。』楊穎把她們調查時遭遇的困難、感受的無奈與悲苦講成了『段子』,還不時伴著哈哈大笑,笑著笑著,眼角竟溢出了淚水……『你不得不掂量著花——面對諸多的困難學生,需要資助的人多資金少,都是很艱難的選擇,放棄一雙求助的眼睛,就是放棄一個孩子一生的夢想,有時不得不放棄。心痛啊!』『每資助一個孩子,都是一份沈甸甸的答卷。』楊穎感慨,資助款是一份使命、一份擔當,是一份信任、一種責任;而答卷則是對資助人的一份回敬,也是受助孩子對資助者的一份報答。

  於海琴:『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

  如今,已經上高三的崔仲閣正在全力以赴備考,他的目標是考上清華大學。學校傳來的消息說,崔仲閣的成績不錯,勢頭很好,目前在學校的排名是前40名。母親於海琴東一句西一句向記者表達著她感受到的各種『溫暖』,主題只有一個:『這個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她說『等我有條件,我就上《向幸福出發》電視節目,跟大家說說我的幸福和夢想。』隨著"愛心助學站"資助的孩子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他們的善行感染了好多人,眾多的愛心人士找到於大姐『要人』,表達助學的願望。現在參與助學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從6年前的12個人發展現在,有700多人次加入;從開始資助的5個孩子,到現在累計資助303個孩子,其中,有33個孩子在他們的資助下考上大學。累計資助款數額達到197.676萬元。他們當中有公職人員、有個體戶,還有在校學生,涉及各行各業。一些企業老板、開發商、甚至機關乾部也都加入這個愛心助學圈子。於大姐統計,在這個圈子裡,普通工薪階層佔比90%以上。『雖然有錢人佔比不大,但是他們的能量大!』一個叫李澤生的愛心人士自2015年開始,每年一次性捐助20萬元,連續捐了3年。今年第三次捐助的20萬元也已到賬。從2014年開始,有一家美容院連續三年每年捐助100個學生,每人300元。服務站將這筆錢設為備用金,專門『撿漏』——資助那些各種原因資助款接續不上的學生。『平時有穩定的「一對一」資助,還有「二對一」、「七對一」、甚至「三十七對一」……一旦哪個學生斷了資助來源,還有「撿漏」的資助人相助。』於大姐表示很欣慰,願意資助貧困生的人越來越多,她終於可以松口氣了。目前,『愛心助學站』在雞西礦區劃分了13個片區,每個片區都設一個『片長』,他們要把尋找貧困生的范圍繼續擴大,讓那些品學兼優的貧困孩子都能圓了上學夢。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