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內外兼修推動地產蔬菜向『南』布局
2017-04-11 11:01:34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張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4月11日訊 進入4月,春風還偶有寒意,但在海林市蔬菜村的溫室大棚裡,卻是暖意融融,西紅柿和彩椒苗正在茁壯成長,准備移栽,它們將在5月中下旬陸續走入南方市場。據當地農戶介紹,這些外銷蔬菜價格基本高於本地價格1倍左右。

  國內消費昇級、省內政策支持,果蔬市場商機無限,我市越來越多的農村致富能手開始向『南』看,其中以西紅柿、彩椒、旱黃瓜等茄果類為代表的地產菜,日漸走俏南方市場。

  市場真空孕育『北菜南銷』大商機

  在牡丹拿獎市菜農看來,如今『北菜南銷』已漸成時尚,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蔬菜市場有巨大潛力可挖。進入4月,各地春耕生產蓄勢待發,從全市農戶種植意向統計看,今春我市蔬菜、瓜果種植面積有望達到64.8萬畝和17.8萬畝,在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中,以蔬菜、食用菌為代表的經濟作物大受追捧。

  『每到七八月份,三兩天就有2萬斤左右的油豆角、西紅柿裝車發往長三角地區。』據海林鎮當地蔬菜貿易商馬文濤介紹,近年來,不少南方采購商到北方各地收購蔬菜,6到9月份是地產蔬菜集中上市的季節,本地市場蔬菜價格走低,而此時正值南方蔬菜淡季,存在巨大的市場『真空』,瞄准南方市場利用這一時間差進行銷售,逐漸成為北方各蔬菜產業大市的重要布局對象。

  『小農業』是制約牡丹江市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但也恰恰是我市優化結構調整的一個優勢所在。牡丹江『小農業』與『特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過多年大力扶持,已打造了食用菌、白瓜子兩個農業產業化發展樣本,蔬菜和瓜果種植也逐漸具有優勢,農民有特色種植的意願,只要耕地、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農民還是更傾向於種植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

  內強筋骨讓『小農業』對接大市場

  『南銷蔬菜尚未形成規模,雖然種植的蔬菜品種多,但生產波動大,蔬菜貯存、加工及冷鏈運輸能力也有不足。』業內人士指出,蔬菜產業是牡丹江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約50多萬畝,與蔬菜總產量相比,外銷蔬菜僅佔其中兩成,雖然品種多樣,但沒有形成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的主打品種。

  據市農業專家介紹,牡丹江規模較大的蔬菜生產基地有30多個,主要分布在寧安、海林、城區等主產區,主打蔬菜種類有彩椒、黃瓜、西紅柿、圓蔥、胡蘿卜等。從多年來對俄出口經驗看,果蔬外銷面臨兩個層面問題,即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程度。要搶佔南方市場,穩定的產量纔是前提。

  『蔬菜產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學習山東壽光經驗,沒有規模無從談起。』寧安市明君瓜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波介紹,建一畝標准化的大棚需要一次性投入10多萬元,加上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按一個大棚年收入4萬元計算,需4年收回成本,而缺少市場信息和穩定銷路讓不少菜農止步設施建設。因此,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引農戶加入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蔬菜,推廣適用技術和良種種植,提昇蔬菜品質,由『大田農業』向『精品農業』轉變,壯大牡丹江蔬菜規模化生產經營。

  疏通渠道尋找產銷結合對接點

  蔬菜豐收並不一定能讓菜農欣喜,銷路好不好纔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多年來,牡丹江市一直在努力敲開南方市場的大門,其中渠道建設是實現產銷對接的關鍵點。

  市農業專家認為,牡丹江應當強化信息引導,針對南方夏季市場和周邊省市地區種植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爭取在播種時就和南方市場進行有效對接,避免盲目耕種,從而導致量大菜賤的局面。

  業內人士建議,牡丹江市果蔬產業在追求規模化生產的同時,還要延伸產業鏈條,扶持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在本地做好分揀工作,把收獲的西紅柿、彩椒等生鮮農產品按照成色、個頭大小進行分類包裝,維護產品的口碑和形象,『按質論價』纔能實現優質優價。

  『今年,我省加大了對蔬菜產業的扶持力度,在基地、倉儲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業內人士倡議,牡丹江市『北菜南銷』應當抓住這一發展時機,做好冷鏈運輸等各個環節建設工作。同時,當前正是農業電商的市場培育期,牡丹江市農產品觸網的體量還不夠大,電商企業也在加快彌補物流方面的短板,讓一些茄果類易儲存的果蔬農產品,像食用菌乾品一樣,借力電商平臺銷售,進一步暢通牡丹江市農產品銷售渠道,提昇地產綠色有機果蔬品牌知名度。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