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 我省南極科考隊員凱旋
黑龍江局承擔的2項任務被列入5大重要成果
我省派出5名科考隊員2人有多次南極科考經驗

呂立楠、王連仲、朱李忠、馮洋(從左至右)。科考隊員提供
本次科考,黑龍江局派出王連仲、朱李忠、馮洋、呂立楠、楊伯宇5名南極科考隊員,其中呂立楠、馮洋和楊伯宇是第1次參加南極科考,王連仲已是第5次參加南極科考了,朱李忠也已參加了4次南極科考。
王連仲:是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極地測繪工程中心副主任,這次擔任固定翼飛機冰蓋機場選址工作隊隊長。主要完成了中山站固定翼機場1:500比例尺地形圖選址測繪、大地控制點測量和中山站站區周邊傾斜攝影測量任務。
朱李忠:主要承擔羅斯海新建站選址測繪任務,完成了羅斯海新站預選核心區域——伯德角、馬布爾角的地形圖測繪和重點區域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等工作。
馮洋:承擔中山站站區周邊傾斜攝影測量項目,主要是利用傾斜攝影設備,完成中山站站區及周邊區域的傾斜攝影測量任務的數據獲取工作。
楊伯宇:負責系統運行及維護工作,主要任務是完成長城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運行及維護工作,並利用北斗衛星導航設備聯測周邊大地控制點,獲取觀測數據。
呂立楠:負責冰流速點復測加密工作,完成中山站至內陸昆侖站車隊導航,沿線冰流速點復測加密,在站期間的昆侖站GNSS基准站數據獲取和昆侖站周邊冰流速網的復測加密任務。
生活報4月12日訊 11日,記者從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我省參加第33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馮洋、呂立楠圓滿完成考察任務於11日抵達上海。該局極地測繪工程中心主任吳文會和隊友王連仲、朱李忠到上海迎接他們凱旋。當天,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全部圓滿完成考察任務,順利返回。國家海洋局在『雪龍』船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此次考察取得的5項重大成果。其中,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承擔的2項任務被列入5大重要成果。
我省承擔5個項目2項任務被列入重要成果據介紹,此次是黑龍江局參與執行的第1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也是歷年來我省出征隊員最多、任務覆蓋面最廣的一次。黑龍江局承擔了本次南極科考的關鍵任務,承擔包括長城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准站運行及維護、中山站冰蓋機場基礎測繪工程、中山站站區周邊傾斜攝影測量、南極內陸昆侖站測繪考察、羅斯海新站選址測繪五個項目,覆蓋本次科考的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中國第五座科考站選址(羅斯海)、固定翼飛機中山站冰蓋機場選址等全部區域。
本次科考,黑龍江局承擔的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工作順利完成,我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勘察工作圓滿完成,這2項任務被列入此次南極考察取得的5大重要成果。
我省被列入重要成果的2項任務
1、我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勘察工作圓滿完成,勘察面積約3平方千米。『雪鷹601』固定翼飛機1月8日成功起降南極冰蓋最高點——昆侖站,這是南極航空史上,該類機型首次在該區域起降。考察期間,飛機利用7套機載遙感設備,完成了東南極30萬平方千米的地球物理調查,標志著我國在南極航空遙感領域邁進世界先進行列。
2、羅斯海新建南極考察站選址現場考察工作全面完成。2月3日至2月13日期間,羅斯海新站優化選址工作全面展開,完成了恩克斯堡島(難言島)、伯德角、馬布爾角、布朗半島及新港角五個區域的調研。為進一步確定我國新建南極考察站站址,完成『十三五』『雪龍探極』計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次南極科考的重要成果
2016年11月2日,中國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發,實施『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考察計劃。以2017年4月11日返回上海為截止,歷時161天。本航次中,『雪龍』船在羅斯海鯨灣水域抵達南緯78°41.975′,刷新了全球科考船向南航行最高緯度紀錄,獲取了大量航海數據和資料。
第33次南極科考隊由328人組成,除已結束任務返回的度夏隊員外,在中山站、長城站還分別有19名和14名越冬隊員留守。
本次科考取得了5大重要成果: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工作順利完成;我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勘察工作圓滿完成;『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首次降落南極冰蓋最高點,實現了業務化飛行;『海洋六號』科考船首次參加南極科考;『雪龍』號船到達南緯78°41」羅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考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端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