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田間地頭的"三篇大文章"
2017-04-12 10:35:46 來源:新華網  作者:楊思琪 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網4月12日訊 春回大地,新一季的耕作即將開始。隨著玉米市場化改革推進,黑龍江省不少農民開始瞄著市場,調整種植結構。『北藥』萬壽菊,制作老酸菜的有機白菜,以及被一些農民『捨棄』多年的大豆,這些備受當前市場歡迎的『新字號』『原字號』和『老字號』,正在田間地頭上書寫著『三篇大文章』。

  『致富花』:『老把式』培育壯大『新字號』

  『瞄准市場再乾活兒,20畝萬壽菊比150畝玉米掙得還要多!』黑龍江省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農民王建軍笑著說。去年他種植萬壽菊喜獲豐收,讓他這個種地『老把式』迎來了『新春天』。

  王建軍是個名副其實的老農民,僅種玉米的時間就超過15年。隨著玉米價格下降,腰包縮水的他動起了腦筋:種啥能掙錢?在村乾部的建議下,王建軍與一家加工企業簽上訂單,開始嘗試種植萬壽菊。

  『老把式』改種萬壽菊,最難的就是要過技術關。王建軍說,萬壽菊屬於精細的經濟作物,從種到收都有著嚴格的技術流程。自己不懂種植,加工企業就派出技術員為他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從育苗、選土、施肥、田間管理到收獲,幫他解決了不少難題。

  今年王建軍計劃將萬壽菊的種植面積擴大到50畝。在他眼裡,萬壽菊就是他的『致富花』。待到初秋時節,絢爛的萬壽菊競相開放,仿佛給黑土地披上一件『黃金甲』。

  有機酸菜:『洋技術』深度開發『原字號』

  在位於黑龍江省北安市的紅星農場,3000畝黑土地上,大白菜等有機蔬菜即將『入戶』。

  王春生是農場一名種植戶,去年種植有機白菜270畝,畝效益達1150元,全年收入超過30萬元。被問及增收秘訣,他說:『多虧把白菜賣給酸菜廠,一公斤能掙7角錢。』

  酸菜,一直是東北人飯桌上的『保留節目』。紅星農場敏銳瞄准這一商機,成立了北大荒親民有機食品有限公司有機酸菜廠,專門用來將農場沒有銷售的白菜醃制成酸菜後打包銷售,並注冊了商標,申請了綠色食品標志。

  紅星農場工作人員韓紅運介紹,農場地處平原,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蔬菜,但像種地一樣完全按農時種菜,卻掙不了太多錢。只有在精細加工上『做文章』,通過延長產業鏈,纔能增加附加值。

  在酸菜車間現代化控菌室內,50個發酵罐外觀整潔,擺列整齊。韓紅運介紹,有機酸菜的制作已在傳統工藝上進行了完善,應用從一家高校引進的乳酸菌厭氧發酵技術,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縮短了醃制周期,還保留了老味道。

  運用這種『土洋結合』的醃制方法,公司年產酸菜2300噸,已進入全國20多個省份居民的『菜籃子』,還出口到美國、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市場,收入2500餘萬元。

  高油大豆:新品種改造昇級『老字號』

  『玉米賣價低,又趕上災害,加上補貼,纔剛剛持平。』甘南縣興十四鎮興業村農民歷彥富談起去年種植玉米的經歷,不禁撓了撓頭。去年他種植了260畝地,其中玉米225畝,大豆35畝,收入算下來並不樂觀。

  大豆雖是黑土地上的『老顧客』,但品種不好,收成一般。春耕在即,歷彥富發現了一個新良機。當下『時興』的高油大豆油脂含量高,受市場歡迎。『一畝地產量可以達到400斤,如果按照每斤1.9元的價格計算,年底會增收不少。』

  經過仔細比對,歷彥富決定把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互換』,擴大大豆種植面積,選擇高油大豆品種。他說,去年一畝土地流轉費要400多元,今年纔200元,降了一半,讓他有了低成本和新品種『雙保險』。

  然而,結構調整並非一勞永逸。歷彥富說,他所在的地塊土地較為乾旱,種植大豆在7月追肥之後,要多澆一次水,並且保證及時除草,人力投入不能少。

  『懶思想是走不出致富路的。』歷彥富認為,要想掙錢,就得下工夫,『擼起袖子加油乾。』望著早已備好的豆種,他滿懷期待: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場忙碌而熱鬧的春耕圖景即將拉開。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