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稀罕事兒
搜 索
蘭西老人二人轉"轉"出精彩人生 "二柱子"張曉飛是他兒子
2017-04-16 10:33:32 來源:生活報  作者: 徐日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4月16日訊 在蘭西黃崖子民俗村,有一個正在籌建的二人轉博物館,68歲的館長張萬昌是一個唱了41年二人轉的老藝人。12歲學藝,18歲學成,27歲登臺演出……如今,他不但把12名兒孫也引上了唱二人轉的道路,還將自己幾十年收藏起來的與二人轉有關的2000件藏品都拿了出來,准備開博物館展現給眾人。

  這邊,老張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他的每一件藏品;那邊,他用時下熱門的網絡直播,改良、傳承著恩師留下來的老曲譜。他說,看著那些塵封了多年的舊物件、老扮相,仿佛是在與自己從藝40年的時光對話,更仿佛像與二人轉的歷史對話。而他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故事,講給每一個人。

  二人轉,究竟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歷史?張萬昌身上又有哪些和二人轉有關的故事?12日,記者赴蘭西進行了采訪。

  2000件藏品展示二人轉發展

  早期二人轉竟是兩個男人一起唱

  老曲譜、影視資料、樂器、道具……在張萬昌的博物館裡,陳列著近2000件與二人轉有關的展品。其中,一張舊照片,老張覺得很有價值。照片拍的是兩個男人在臺上表演《包公賠情》的畫面。張萬昌說,在人們印象裡,二人轉都是一男一女搭檔表演,實際上,早期二人轉是兩個男人一起『轉』,分旦角和丑角,以旦角為主,丑角得圍著旦角轉。 『有意思的是,旦角,以前還叫毛兒,丑角叫片兒,加在一起就是「毛片」。都知道有一段時間二人轉表演有不少「葷段子」,實際上「毛片」這個說法,早在「葷段子」出現前就有了。』張萬昌告訴生活報記者,他12歲學藝,18歲學成,27歲登臺演出,1976年首次登臺時表演《十八裡相送》,唱對手戲的就是個男的。

  在張萬昌的博物館裡,還有一件藏品很引人注目,它叫『十不閑』,是表演二人轉的伴奏樂器。張萬昌說『二人轉』一詞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報紙上。但1906年,蘭西縣城已有了二人轉演唱,一般只是在茶室演出。二人轉從形式上講,一人表演的叫單出頭,兩人表演的叫『雙玩藝兒』,兩人以上表演的叫拉場戲。其中,以『雙藝玩兒』為主。一般情況下,一人表演,或者是人很少的『草臺班子』只有兩個演員表演時,就用『十不閑』一邊唱一邊給自己伴奏。

  41年前登臺表演

  為置辦道具曾借過高利貸

  二人轉表演形式多樣,除了用到人們熟知的扇子、手絹等道具外,還會用到很多看似不搭邊的東西,比如步槍、大錘、腰刀等等,這都是張萬昌曾經表演二人轉時使用過的。如今,它們也都陳列在二人轉博物館裡。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張萬昌告訴記者,自己練習了十幾年的二人轉基本功,唱功沒問題,但初上舞臺時卻卡在了道具上。 『那個時候,很多戲班子都找木工做道具,而我,在沒正式登臺演唱二人轉以前乾的就是木工活兒。於是,有了改行唱二人轉的念頭後,我就開始嘗試自己做道具。』陳列館裡,一個帶著刺刀的步槍,是他用木頭和紙殼等材料做的。當時,演出的曲目叫《紅色戰士》。可光是自己做道具還不行,必要投入也是要有的。張萬昌和同樣喜愛二人轉的老伴搭戲,他們來到哈爾濱的一家專業商店,准備置辦全套扮相和樂器,可是一打聽得2000多塊。 『那時,我一個月收入纔30多元。』夫妻倆想了很多辦法,但還差近1000元,他倆一咬牙借了900元的高利貸,苦攢了3年錢纔還上。 『為了攢一對兒70塊錢的梅花亮銀錘,當時,我們夫妻倆更是兩個多月只能吃半飽。』

  培養12名兒孫唱二人轉

  『二柱子』張曉飛是他二兒子

  在蘭西,很多人都把張萬昌家稱為『二人轉世家』,因為他當年登臺時,不但把老伴『拉下了水』,還引導六個子女、六個孫子全部走上了二人轉舞臺。電視劇《劉老根》中扮演『二柱子』的張曉飛,就是他的二兒子。而長子張曉光,則是在《馬大帥》中扮演牛二被觀眾熟知的。

  談起他和老伴登臺演二人轉的經歷,張萬昌給生活報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我想改行唱二人轉之前,妻子不會唱,也不想學會了跟我搭戲,我就嚇她說,我如果你不學,我就到外面去唱,再也不回家了。妻子被逼跟我學唱二人轉,但她相當有天賦,唱腔比我好多了,孩子們二人轉唱得好,就是遺傳了她的基因。』張萬昌還說,當年,他讓兒女們學二人轉,除了小女兒以外,五個兒子沒少挨打。 『他們彎腰下叉的時候,我就拿著一根竹竿站在一邊,誰偷懶就打一下,狠狠地打,絕對不手軟,老伴在一邊看得直哭,其實,我也心疼,也知道學二人轉苦,但我是真心希望他們有出息,希望他們傳承二人轉。』

  用時尚方式傳播二人傳

  網絡直播恩師留下的『老曲目』

  張萬昌最珍視的藏品是一個老曲譜。 『這是恩師傳給我的,我每天都要看,看看有多少曲目還能唱,想想有哪些曲目還可以再改良。時代變了,現在的文化生活太豐富了,想吸引觀眾更難了,必須讓他們一看就喜歡纔行。』

  看看老曲譜、擦擦『十不閑』,仿佛,張萬昌是在跟歲月對話。可是,轉眼間,他又來到博物館不遠處一個『現代感』很強的房間,這裡是他的二人轉網上直播間,通過一臺電腦,他要把風趣逗樂的二人轉,傳播給每一個人。 『傳統曲目不能丟,只有把二人轉放到網上,纔能吸引更多的觀眾,纔能把它傳承下去。』當然,適當的改良也是必要的,所以,張萬昌每天都在思考,咋能讓恩師的老曲譜『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