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1日訊(記者 楊帆)記者從哈爾濱工程大學獲悉,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參與的『Safe Maritime Operation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the Arctic Case(極端條件下安全海事操作:北極航行,簡稱SEDNA)』項目獲歐盟科學技術委員會審核通過,成為2016至2017年度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在航運領域中唯一資助的項目,項目申報金額約680萬歐元。哈工程是該項目國內牽頭單位,船舶學院薛彥卓教授和倪寶玉副教授分別是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
據悉『地平線2020——歐盟科研創新框架計劃』是歐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科研創新計劃,其前身是2013年底結束的『第七框架計劃』(FP7)。歐盟的研發框架計劃從FP1(1984-1990年)發展到FP7(2007-2013年),其整體規劃在運作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地平線2020』重新設計了整體研發框架,囊括了歐盟各層次重大科研項目,宗旨是推動科技理念創新、促進科研技術轉化、擴大科研創新的國際化等。該計劃匯聚歐盟層面的所有科研創新資金,在2014-2020年內投資近8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500億元左右)。
2016至2017年度,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在航運領域的第一輪評審中共收到96份申請書,最終,僅有SEDNA一個項目獲得資助,並在終審15分滿分的情況下獲得14分的高分。該項目旨在從冰區船舶設計、北極海洋環境與海冰預報系統觀測系統、冰區安全航行保障技術、綜合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冰區航行規劃和航線優化等多個角度,為歐亞北極航路(歐洲到中國的『東北航路』)航運提供一整套安全、高效、環保的解決方案。該項目的歐方單位為英國、瑞典、芬蘭、挪威和愛爾蘭的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船運公司、船級社和科技公司,中方3家參研單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極地大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是為了對標『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國家安全戰略、『海洋強國』『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滿足國家和行業對北極航道和極地資源開發中裝備制造能力和關鍵技術問題的迫切需求,充分借助哈工程高緯度地理位置和發揮哈工程在極地船舶設計制造領域的雄厚技術儲備,於2016年1月17日正式成立的。中心隸屬於哈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先進技術研究院,包含極地總體、極地導航、極地通信、極地聲學、極地甲板機械、極地動力、極地材料等7大研究方向,旨在集中多學科優勢力量,形成哈工程有關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的優勢學科,並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方向。中心自成立以來,先後主持和參與了我國在極地船舶和海洋工程方面幾乎全部的政府重大項目,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工信部高技術船項目中國最新一代科考船『雪龍2』和全球首艘極地甲板運輸船、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新型極地冰區半潛式鑽井平臺關鍵技術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