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頭鶴。
曾發現千餘白頭鶴林甸成候鳥『加油站』
2014年『十一』前,護鳥隊曾在林甸發現了1000餘只白頭鶴。『當時我們在濕地裡行進,看到遠處黑壓壓一片,像羊群一樣,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大群白頭鶴。』小於回憶說,第二年此事就吸引來了央視報道,『節目拍攝時白頭鶴數量特別多,專家粗略計算,全球40%的白頭鶴在這裡停留,其中有一個鏡頭讓我們都特別興奮。』當時,農民們正在地裡收玉米,一群白頭鶴一點兒也不怕人,就跟在農民們身後吃玉米粒,『人鳥和諧』的美好畫面,讓護鳥隊的成員們至今記憶猶新。
鶴類對環境的要求很挑剔,想要讓鶴選擇一個地方成為遷徙的途經之地,生態環境要好、食物也要充足,纔能滿足鶴類補給或是繁殖的條件。『有了護鳥隊,沒人敢動鶴,隨著環境日益改善,再加上人們保護野生鳥類的意識提高,途經這裡的候鳥越來越多,尤其是白頭鶴,這裡已經被稱作白頭鶴的「加油站」。』小於自豪地說道。

東方白鸛。

震旦鴉雀。
深入濕地拆籠除網一年放飛162只鳥
護鳥隊隊長孫志強不僅是位攝影愛好者,還是林甸森林公安局的工作人員,在這幾年的巡護中,有一件事讓他至今心有餘悸。2014年冬天,護鳥隊隊員們在育葦場南莊稼地裡發現了20餘粒不太尋常的玉米粒。『一般說來,殘留在農地裡的玉米粒都會隱藏在雪下,這些玉米粒卻都被撒在雪地上,隊員們撿起來一看,感覺玉米粒被人動了手腳。』孫志強回憶道,隊員們當時又在附近找了找,沒有發現其他玉米粒,纔離開了,後來經過有關部門的化驗,這些玉米粒都被放了毒藥,『多虧隊員們發現了異常,要不然不知道會有多少鳥要遭殃。』
孫志強堅信,護鳥需要人們『永遠在路上』,『候鳥保護不是一句口號,需要踐行在行動中,只有不停地走,深入到候鳥棲息的地方,纔能勸阻傷鳥行為,及時解救被困或受傷的候鳥。』孫志強告訴記者,林甸縣有8萬公頃的濕地,想要在如此大面積的區域內保護候鳥,就需要一直走。
護鳥隊喜歡用『接地氣』的說話方式來宣傳候鳥保護,『除了勸阻農戶們不要樹立粘網,隊員們會勸漁民們不要過度捕撈魚蝦,不要和鳥爭嘴,為候鳥留下食物,要是食物沒了,候鳥也就不會再來這裡了。』孫志強說,去年護鳥隊找到並拆除了26個捕鳥籠、41張粘網,救助了3只丹頂鶴,放飛了鳥類162只,『農戶們經常會說,如果能在乾農活兒時,看到附近有鶴影飛過,或是聽到悅耳的鳴叫聲,單調的農忙時節也會變得樂趣盎然起來。』這種人鳥共處的和諧畫面,正是護鳥隊最期待看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