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86版《西游記》戲裡戲外都是"神話"
2017-04-21 11:19:5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21日訊 4月15日,著名導演、制片人楊潔因病去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幾日來,不僅網友對86版《西游記》的經典表達了敬意和懷念之情,眾多影視工作者也紛紛發聲悼念,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楊潔率領《西游記》劇組,用6年時間,在環境艱苦、設備簡陋、投資困難的情況下,拍攝了至今仍被人們視為經典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也成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楊潔與《西游記》主創在拍攝過程中展現的敬業精神與經典意識,對比當下影視創作上浮躁的『快餐行為』和不良風氣,令人感慨,也由此引發了業界的反思。

  她用『西游精神』拍出《西游記》

  演員姚晨17日發微博悼念楊潔,稱『《西游記》是我從小到大唯一看不厭的電視劇。看過楊潔導演的采訪,拍攝這部經典之作也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她對待藝術作品的嚴謹態度,永遠值得每一個創作者學習。』眾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贊同。

  眾所周知,楊潔是在非常困難的狀況下拍攝《西游記》的,25集拍6年、演員一集拿30至70元片酬、一頓飯5毛錢……可以說,楊潔和西游劇組的所有人員,幾乎是『用生命在拍戲』。據介紹,楊潔24歲時患了肺病切去了幾根肋骨。開拍西游時,她不顧身體安危,當導演又是制片人,還要負責找錢來拍。1982-1988年、1998-1999年,《西游記》先後共發行二部:《西游記》25集、《西游記續集》16集。由楊潔導演,六小齡童、遲重瑞、徐少華、汪粵、馬德華、閆懷禮主演。

  楊潔在她的自傳中講述了拍攝西游時的種種困難。因為經費緊張,拍飛天戲吊威亞演員常常摔傷,有一次170多斤重的沙僧閆懷禮,一個重摔在攝像師王崇秋(楊潔愛人)的腦袋上,王當場就暈過去了。在6年拍攝中,師徒四人都摔傷過。以致每次如果拍完高空戲沒有摔傷,大家都要擊掌慶賀一番。只有一架撒農藥的小飛機,其實根本不能用於航拍,他們把攝像師綁在艙門邊上探出去拍攝。楊潔在《魯豫訪談》中,將《西游記》的成功歸於集體的敬業與付出。她說,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我們是在用性命拼搏,用心血創造。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電影電視劇管理處處長、電影《蕭紅》的編劇乙福海說,楊潔的『經典意識』令人肅然起敬,她將這種艱苦的工作經歷,比喻為『西游精神』。如果沒有像唐僧到西天取經那樣鍥而不捨的精神,《西游記》也沒法在特別艱苦的條件下完成,我們也就不會看到這部經典作品。而這種踏實敬業的精神,正是中國影視界目前缺乏的。人們懷念楊潔,除了感謝她奉獻了一部經典電視劇之外,還在於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下影視界稀缺的嚴肅認真的態度,這也是楊潔離世引起巨大反響的原因。

  內容大於形式纔能『動人心魄』

  楊潔在自傳裡回憶說,我認為要拍好《西游記》,必須忠實於原著。如何把《西游記》裡上百回的內容,濃縮於不到30小時的電視劇中,我和其他兩位編劇戴英祿、鄒憶青取得了共識:忠於原著,慎於翻新。選取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把它分成30集,一集一個故事。它們連續而又獨立,每一集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像《計收豬八戒》,是喜劇風格,可笑處讓你忍俊不禁;《斗法降三怪》是鬧劇,開心處讓你捧腹大笑;《三打白骨精》則是悲劇情調,動情處會讓你潸然淚下……有人說《西游記》裡沒有『人情味』。錯了!不論什麼戲,若是沒有『情』,就失去了靈魂。《西游記》原著裡成功地塑造了各種藝術形象,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幾個主要人物。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的重重磨難中,不斷加深了師徒之情,還有家國之情、兒女之情……至於那些妖魔鬼怪、君王臣宰,也都各有特性,各有真情。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龍江電影制片廠廠長、省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主任婁東義說,人們之所以喜歡86版《西游記》,主要原因是其內容大於形式。楊潔對經典的解讀、對劇本的打磨,還有演員的選擇,可以說吃的非常透,下了很大功夫。反觀現在的影視劇制作,雖然特效炫目、內容從玄幻到穿越,應有盡有,演員的顏值、服裝都漂亮,但是往往形式大於內容,給人空洞乏力的感覺,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

  婁東義說,過去拍影視劇是乾事業,現在則成了賺錢的行當。因為過於看重市場和利益,導致粗制濫造的『流水線產品』泛濫,制片方往往不是因為角色需要選人,而是看演員的名氣。甚至一部劇的投資,三分之二都給了明星作片酬,為了所謂的號召力,其他的開支只能一再縮減。浮躁喧囂,沒有經典意識,成了現在影視劇制作的通病。

  重塑經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哈爾濱電視臺紀錄片編導王慶分析說,86版《西游記》的成功,首先有時代的原因。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國產電視劇創作的『黃金期』,楊潔、王扶林等導演和主創們,之所以一心沈浸於藝術而不為名利所縛,也得益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比如人文理想鼎盛,人們還比較單純,沒有過分物化;還有財政撥款體制、央視一家獨大的號召力等客觀因素。所以那時創作的四大名著電視劇,至今仍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其次是表演上的精彩。《西游記》中,六小齡童塑造的孫悟空是全劇的靈魂人物,『美猴王』的經典形象至今無人超越。戲曲導演出身的楊潔,對演員的外形、肢體表達能力要求極高,以角選人也是86版《西游記》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即使配角也個個出色。

  為了找適合演孫悟空的人,楊潔訪遍猴戲名家,最後在六小齡童父親的軟磨硬泡下,纔答應讓六小齡童章金萊出演。在她的悉心調教下,眼睛近視加散光、毫無演出經驗的六小齡童,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美猴王』。

  王慶說,最近很火的《人民的名義》,為什麼大家愛看?是因為劇中的一幫『老戲骨』,沒有特效和顏值,他們在會議室裡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精彩大戲。這說明觀眾不單單喜歡『小鮮肉』,他們對演員的演技,還是有審美和需求的。

  第三,人們的懷舊情結也讓這部劇成為某種難以割捨的『鄉愁』。一生成就一部經典的楊潔,就像一個兢兢業業的手藝人,在創作倉促、資金極少、技術無保障、危險性高,且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拍出一個堪稱奇跡的作品。反觀如今的神話劇,有錢有技術,但往往拍攝周期只有數月,它們更像流水線上的快餐產品,缺少了匠人特有的愛與虔誠。

  《西游記》首播30年來,累計重播超過3000次,創下了舉世罕見的記錄。或許,我們更懷念的,是《西游記》陪伴我們度過的純真年代。83版《射雕》、86版《西游記》、87版《紅樓夢》……雖然電視那麼小、服裝道具那麼遜、畫面特效那麼爛,但是故事傳遞的能量卻是那麼真、那麼純、那麼美。

  在拍攝技術越來越成熟的今天,我們能否重拾『經典』?王慶說,很難,因為時代不同了。《西游記》雖好,但也不是無法超越。問題是,《西游記》一拍就是六年,精益求精,現在哪個投資方能讓你的拍攝周期超過兩年?《阿凡達》精彩,也是因為十年磨一劍!其次是演員,中國這麼大,或許可以找到一個有童子功的優秀戲曲演員重塑孫悟空,但是你要給他時間,培養和磨練他的演技,制作方還要有敢於啟用新人的勇氣,而不是用明星來保證所謂的票房。偶像劇時代,明星的演技本來就不紮實,現在的風氣又是拼顏值,演得好不好倒成了無所謂,見人不見劇,粗制濫造也就不足為奇。這樣的大背景下,重塑經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