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農機大機械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圖為哈爾濱市雙城區新興大田播種現場。
黑龍江日報4月27日訊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重任,被譽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農業在全省經濟大局中也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是龍江全面振興發展進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支橕力量。
省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全省農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兩次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爭當全國現代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為目標,不斷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持續加大農業改革力度,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全省糧食綜合產能、農機化建設、規模化生產、現代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產業、綜合經營性合作社發展等領域全國領先。
黑龍江農業對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維護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龍江全面振興有重要作用,對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糧食安全、示范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體現在四個方面——
糧食生產貢獻突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省農業生產實現『十三連豐』,糧食產能相繼登上7個百億斤臺階,糧食總產連續7年保持1000億斤以上,連續6年位居全國首位。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北方14省(區)粳稻生產的一半以上,大豆面積和產量佔全國1/3左右,春玉米面積位居全國第一。在調出省的糧食中,大豆淨流出量佔全國90%以上,粳稻佔60%以上。水稻、大豆兩個糧食品種對緩解區域矛盾和品種結構矛盾,確保全國糧食供需總量平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全省糧食產能提昇潛力巨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措施到位,能夠快速形成現實的糧食增產能力,國家需要糧食就能產得出。
綠色供給優勢明顯
全省開發時間較晚,土壤、水體和大氣等污染程度較輕,大草原、大濕地、大森林造就了山青、水秀、土肥、田潔的優良生態環境。地處高寒高緯度地區,生長季光照足,晝夜溫差大,農產品乾物質積累多、口感好、營養豐富,冬季凍結休耕時間長,病蟲害發生少,化肥農藥投入水平低,具有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全國綠色食品生產最早的省份。農產品素以品質優良、有機安全、非轉基因著稱,是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超過千億元,產品遍布全國、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金』字招牌和一張靚麗名牌。
農業生產水平先進
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5634.2萬千瓦,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保有量達3.3萬臺,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5.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多個百分點,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尼爾基引嫩擴建骨乾一期、三江平原大型灌區等一批大型農田水利控制工程、水源工程和田間配套工程基本建成並發揮作用。全省農業標准化程度達90%,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示范基地450個,輻射面積5368萬畝,種業水平全國領先。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5%,位居全國前列。黑龍江墾區是全國最大的墾區,耕地面積4363.4萬畝,佔全省近1/5,已實現機械化、標准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現代農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農業綜合改革領先
作為全國唯一的涉及現代農業改革的省級試驗區,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五大創新』改革。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現有農民合作社8.9萬個,家庭農場(專業大戶)10.9萬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50個,特別是現代農機合作社達到1359個,帶動200畝以上土地規模經營1.2億多畝,不僅數量全國第一,而且創造出以克山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為代表的土地入社為主的機制創新經驗,被農業部批轉全國推廣。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總額達到143億元。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業互助保險。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戰告捷,示范引領全國。
富饒黑土地
我省是全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土地總面積居全國第6位,農業資源富集,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
一是耕地面積大。現有耕地2.39億畝,佔全國1/9強,居全國首位,其中國有耕地9395.1萬畝、集體耕地14521.3萬畝;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黑土面積佔全國黑土面積67%,耕地平坦,集中連片,耕層深厚,地力肥沃,有機質平均含量3.62%,是全國平均含量的1.5倍。全省一半以上的耕地開墾年限在50年左右,僅有1.6%的耕地開墾年限在200年以上。
二是水資源豐富。境內河流眾多,有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嫩江、綏芬河五大水系和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三大湖泊,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河流2881條,界江、界湖過境水量2710億立方米,全省水資源總量達810億立方米,居東北、華北和西北各省(市、區)之首,是全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最富集的省份。
三是氣候條件適宜。在農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和產量形成重要期,全省光、熱、水同季,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常年有效積溫1600?2800度,劃分為六個積溫帶,年平均氣溫為4度左右,無霜期100?150天。隨著近些年全球氣候變暖,我省處於變暖中心,有效積溫增加,成為全國糧食生產成本最低、投入邊際效益最高和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省份。
改革急先鋒
2013年6月,國務院批復我省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這是全國唯一涉及農業生產關系重大變革和調整的省級試驗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當年就召開了全省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現場交流會議和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推進會議、農村金融創新推進會議、農業保險創新推進會議等8個專項會議組織推進,在27個縣(市)和2個農墾管理局開展試點。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全省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上,探索出『專業合作社+農戶經營』、『龍頭企業+現代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經營』等多種合作模式,推廣了企業牽頭成立合作社,農民土地流轉到村,再整村帶地加入龍頭企業入股分紅模式,有力擴大了整村土地流轉,帶動規模經營發展。以規范運行機制為重點,建立了對農民合作社依法設立、產權明晰、民主管理和盈餘分配等八方面的規范管理體系;制定了《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規范社評定辦法(暫行)》,建立省、市、縣三級農民合作社規范社名錄,實行動態管理;組織開展了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創建活動;構建了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了科技包保服務、區域綜合服務、農田托管服務和農機租賃等多種服務模式。
在創新農村產權制度上,全面啟動並紮實推進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現已實測耕地面積1.42億畝,佔國土『二調』農村集體土地面積的98%。基本完成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確權登記頒證。全省已有50個縣(市)搭建農村產權及土地流轉平臺。堅持試點先行,在方正縣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國家級試點,67個村全部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在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面,在安達市開展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國家級試點。2016年已有兩宗地塊『臥裡屯鄉保國村小學校用地』和『吉星崗鎮一宗地塊』入市成交,總成交價302萬元。
在創新農村金融保險上,圍繞創新組織開展了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業務、農村合作金融公司、農業租賃金融公司和村鎮銀行4類金融組織創新試點,改制組建20家農村商業銀行,組建9家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圍繞創新產品推出了訂單、保單、期貨、信貸多種組合的訂單金融產品服務。開展了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截至去年末,農村金融創新產品達到22項,累計受益農戶達69.65萬戶。圍繞農業保險,在全國率先探索出『有災理賠、無災有獎、利潤分紅』新機制,構建了農戶保費入『股』參與保險經營的模式。在嫩江縣、農墾趙光農場啟動大豆『保險+期貨/期權』試點,在墾區慶陽農場開展水稻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在全國率先推出『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保障總額達23.24億元。
在創新支農保護政策上,一方面發揮政府資金導向作用,按照『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原則,對項目資金進行整合,通過開展貸款擔保、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定向費用補貼等政策措施,帶動金融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另一方面按照『整合資金、優化投向、改進分配、促進生產』原則積極推進補貼方式改革,比照國家農業補貼改革精神,從糧食直補和農資綜補資金中安排20%作為引導性補貼,用於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增強了補貼政策的連續性、指向性和公平性。
深入推進以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為代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一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通過結構調整,2016年全省玉米產量減少200億斤,既緩解了玉米收儲壓力,又增加了農產品有效供給,拉動農民人均增收270多元。二是落實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去年,國家給我省玉米生產補貼資金148.72億元,為盡可能彌補種植者因玉米價格下降造成的收益減少,我們將省裡可以統籌使用的14.9億元也全部發放給玉米生產者,每畝補貼153.92元。三是推進玉米加工銷售。制定出臺玉米收購加工獎補政策,補貼標准按國家政策上限,確定為每噸玉米300元。為了推進玉米銷售,出臺了玉米整車運輸減免高速公路通行費的優惠政策,省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立了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
『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深入推進,有效激活了農業各類生產要素,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了種植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相互融合,形成了工農互動、城鄉結合、一體發展的新格局。農業科技人員踴躍投身現代農業發展主戰場,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手、合作社管理人員等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大量湧現。在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下,一家一戶分散生產正在向規模經營發展。通過涉農資金整合,乾成了一些多年想乾卻乾不了的大事。2014年-2016年,三年共累計整合涉農資金三大類共計884億元,主要投向農機、水利等重大工程和關鍵項目,有力地夯實了我省現代農業的發展基礎,增強了農業保障能力。
爭當排頭兵
2016年3月7日和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發表了兩次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省發展現代農業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科學遵循。為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黑龍江省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走出黑龍江全面振興新路子的決定和實施意見》,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意見》。全省上下銳意進取,努力拼搏,現代農業發展日新月異,成績斐然。
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結構持續優化。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按照市場需求,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草蓿和果蔬,初步形成了與資源相匹配、與市場相協調,糧經飼多元供給的農業結構。建成『互聯網+』高標准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1170個,引領綠色有機食品擴面提標,全省認證綠色有機食品面積7400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1/3,認證面積、實物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到589.1萬畝,水產總量57.3萬噸,比2011年分別增長16.2%、36.6%。蠶蜂產業持續發展,全省蠶蜂產品總產量達到14.06萬噸,總產值38.36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25.54%和12.82%。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支持農民創新創業和勞動力轉移,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度假產業,組織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參與品牌開發和市場營銷,加快培植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農民收入連續高位增長,非生產經營性收入比重明顯增加。2016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1832元,比2011年增長4241元,增幅達到55.9%,其中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增幅分別達到62.4%、214.2%。在全國各大農業省份中,龍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農民生活幸福指數較高。
延伸產業鏈條,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優化。著力促進『農頭工尾』、『糧頭食尾』一體昇級,扶持13個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縣(帶)建設,示范推動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龍頭企業前延後伸,利用『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昇價值鏈。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90億元,比2011年增長79%,龍頭企業吸納就業72萬個、帶動農戶335萬戶,分別比2011年增長50%和11%。
拓展農產品增值空間,『種得好』向『賣得好』發展。常年舉辦各類農產品市場對接活動,促進生產經營主體與市場銷售主體、終端消費群體直接對接。發展互聯網營銷,重點建設以黑龍江大米網、生態龍江等為核心的農產品電商集群。全省各類農村電商主體發展到2.7萬家,交易額突破100億元。集中推介『北大荒』、 『黑森』、『寒地黑土』、『五常大米』等一批區域性公共品牌,提昇了優質大米、大豆的市場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力。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評選的全國十大大米區域性公共品牌我省佔3個,『全國十大好吃大米』我省佔一半。通過抓市場營銷,農民更新了思想觀念和經營理念,實現『龍』字號農產品市場直通,促進了『龍江品牌+地域品牌+知名品牌』融合和優勢農產品品牌整合,讓農民分享了農產品價值鏈提昇的增值收益。
強化生產支橕體系建設,農業基礎條件持續改善。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積極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發展現代農機合作社,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農機管理全覆蓋。穩步開展農田水利建設。重大水利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完成了三江治理主體工程、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16年啟動建設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五年累計轉化推廣重大農業新技術488個,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良種覆蓋率98%以上。全省水稻標准化育秧大棚五年新增17.3萬棟,達到97萬棟,水稻智能催芽基本實現全覆蓋。
加強農業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昇。強化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著力補齊農業生態環境短板,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在10個縣(市、區)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在79個縣(市、區)開展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補貼。農村測土配方施肥五年累計達到1.1萬畝。全面啟動農業『三減』行動,集成推廣水肥一體化和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量實現了零增長。圍繞秸稈『五化』綜合利用,在18個縣(市、區)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在11個縣實施循環農業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構建了農牧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秸稈還田面積和秸稈綜合利用量同步提昇。《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已經頒布實施,黑土地數量和質量保護有法可依,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面貌持續改觀。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累計改造農村泥草危房26.1萬戶,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農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農村髒亂差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全面落實了義務教育『四免』政策,提高新農合補助標准及報銷比例,農村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全面鋪開,村級衛生室設置率達到100%。落實『一村一品』產業扶貧項目,覆蓋了全省絕大部分貧困村和貧困戶。
轉型促振興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龍江的兩次重要講話精神,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動農業轉型昇級,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把現代農業打造成集聚資金、科技、人纔、項目的大平臺和推動龍江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
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產品供給。堅持市場導向,調好調順調優種植結構,穩定發展優質水稻生產,提高大豆生產和競爭能力,擴大蔬菜、鮮食玉米、食用菌、北藥等特色作物,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努力建設畜牧強省。
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加強農業生態保護,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強黑土耕地保護,發展循環農業,深入實施農業『三減』。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建成全球最大的高品質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推動三產融合,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和創業園,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創新農產品營銷方式,建設一批批發交易市場,完善網上拍賣機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
深化農村改革,增強發展活力。深入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鞏固規范和創新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職業農民隊伍。統籌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村金融保險改革,穩步推進『三權』分置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合力分享資產增值和產業發展收益。
強化支橕體系,提昇農業綜合產能。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1億畝生態高產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生產各領域、各環節的機械化,提高以良種培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主要農作物普遍實現高標准模式化栽培。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500億斤,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利用『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延伸農業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昇價值鏈正成為我省農業新風尚。圖為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一角。

圍繞增強農產品有效供給,今年全省蔬菜面積迅猛發展,生產水平快速提高。圖為賓西開發區永和鄉永和蔬菜生產基地機械化移栽現場。

土地確權頒證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實現了有外出務工意願農民『一證在手,全國各地隨便走』的夢想。圖為第一個領到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新版證書的哈爾濱市雙城區紅星鎮振興村農民梁文軼。

自2016年實施整省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以來,全省已完成實測耕地面積1.42億畝,佔國土『二調』農村集體土地面積98%。圖為新版證書發放現場。
照片均由省農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