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歷時五年研究發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者趙評春提出:大興安嶺岩畫斷代為舊石器時代
2017-04-27 11:25:1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景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27日訊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者趙評春,歷時五年在大興安嶺深山老林考古調查、發現、發掘遠古彩繪岩畫遺存。當下,他正在撰寫《大興安嶺彩繪岩畫考古》報告。這是我省近年來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考古項目。這部著作將系統展示這些年有關大興安嶺彩繪岩畫的系統考古調查、發現研究成果,此外這個報告還提供大興安嶺彩繪岩畫斷代為舊石器時代的相關證據和論證過程,即大興安嶺彩繪岩畫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岩畫,由此撬開黑龍江流域舊石器文化的冰山一角。

  從2月起,趙評春就與助手一起入駐省考古研究所阿城劉秀屯研究基地,著手研究整理第一手資料,包括大量的實物圖片和重新繪制的墨跡圖。趙評春說,岩畫是無字史書,這部著作通過對大量原始材料的歸類整理,發現這批彩繪岩畫直接反映舊石器時期『大興安嶺人』的生存活動。岩畫作為一種圖形藝術,無論是從人類學、遠古史、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角度,還是從人類早期思維意識方面,研究和挖掘,都有不可低估的價值。而他提出的大興安嶺彩繪岩畫斷代為舊石器時代一說,目前也存在不同觀點。他認為,有關彩繪岩畫斷代問題,他提供五條堅證足以證明其屬於舊石器時期原住『大興安嶺人』的彩繪傑作。

  我省有計劃考古調查大興安嶺岩畫遺址始於201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合作,成立彩繪岩畫考古調查組,由趙評春負責。考察隊利用各個季節的不同氣候條件,克服沼澤和河流攔阻和山高林密的不利條件,在東起呼瑪沿江鄉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畫地點直線距離約430公裡,北起黑龍江邊的綏安站小黑石砬子『鳳凰』紋樣岩畫,南至八十八嶺岩畫約390公裡的約16.7餘萬平方公裡范圍內,風餐露宿,攀爬數以百計的山峰,近五個年頭,經多次深入考古調查,先後發現38處彩繪岩畫遺跡地點,計約2000餘彩繪畫幅。

  大興安嶺地區發現的原始彩繪岩畫,紅褐色遺痕的深淺與其暴露朝向,風雨侵蝕程度不盡相同有關。各個岩畫地點廣泛分布在群山深處、相對凸立的石砬子的岩壁之上。

  根據彩繪岩畫制作手法、繪畫風格、圖案內容,甚至留下的彩繪手指印痕,可以認為它們屬於遠古藝術形態。顏料當屬於人為調制赭石粉末材質,繪制方式應該是在溫暖季節直接用手涂繪。根據趙評春辨識發現的彩繪有『披毛犀』、『猛?象』和『西伯利亞野牛』等圖案,此類紅褐色彩繪岩畫當為舊石器時期與此類古脊椎動物共同生存於同一環境中的『大興安嶺人』的繪畫遺存。只有塔河縣瓦乾村沿界河黑龍江上游,臨江『小黑石砬子』岩壁上,現殘存略呈橙黃色彩繪岩畫,長約1.5米鳳凰圖案,根據紋樣特征,以及附近沿江地區的金代遺存,初步認為該岩畫屬於金時期遺跡。

  大興安嶺岩畫大多分布在人類活動不易到達的山頂石砬子聳立的岩壁上,全部為紅褐色彩繪岩畫紋樣。紋樣主要有各式人物,彩繪岩畫中多見於『大』或『太』、 『十』字形人紋,牽手相連,似為『佾舞』——成列隊之舞狀,橫列成隊的人物紋樣。目前,據已知材料,中國各地新石器時期以來繪畫、岩刻、玉雕、陶器等人物圖案,面部圖案普遍具備眼口鼻等輪廓,惟有大興安嶺彩繪岩畫中的人形紋樣為早期人類直接用手指直接涂抹成『簡筆畫』條狀人形輪廓,沒有口鼻眉眼等人物面龐細部特征。

  關於大興安嶺彩繪岩畫斷代為舊石器時代這一觀點的成形過程,趙評春回憶,大興嶺彩繪岩畫給人的第一感就是朴拙的原始氣息。但是考古學講的是論據,呼中北山洞的考古發現和發掘,成為舊時器斷代的第一道曙光。2013年9月22日,趙評春帶隊歷盡周折攀上北山洞,當時,洞口已被當地居民封成墳堆,洞口岩壁上發現漶漫不清的似『人紋』彩繪岩畫。趙評春憑其學識推斷,封土下的北山洞內當存在古文化遺存。2014年8月,經過大興安嶺地委和呼中區委、政府的全力配合,北山洞遷墳成功。趙評春率隊進入北山洞開始考古發掘。通過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發現鮮卑至舊石器時期等多層不同時期文化層出土的舊石器時期遺存,並在此舊石器時期角礫層疊壓下洞內基岩石壁上,趙評春發現人工彩繪紅褐色顏料遺痕。這種在世界岩畫研究中具有公認的地層疊壓關系下的彩繪顏料遺痕,屬於極為罕見、具有突破性的考古新發現。所以,這次清理發掘,通過不同時期諸多文化層的疊壓關系,提供了大興安嶺紅褐色彩繪岩畫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堅證。

  在呼中北山洞考古發掘中,趙評春在舊石器時期文化層的底部還清理出土一件菱形紅褐色玉石佩。在土沁之下,經過鏡下觀察,在菱形佩飾上端發現一個直徑不足1毫米的微型鑽孔。這也是國內已知材料中僅見的舊石器時期的菱形玉石佩飾。

  據已發現的大興安嶺彩繪岩畫,所用繪畫顏料材質相同,繪畫內容、風格,手指彩繪的手法基本相同。俄國學者考證,阿穆爾地區烏捷尼彩繪岩畫有披毛犀紋樣。該地點位於洛古河仙人洞彩繪岩畫以北,直線距離約58公裡。同時,趙評春經過詳細研究辨識,在已經考古調查記錄的大興安嶺彩繪岩畫中,新發現有猛?象、西伯利亞野牛和披毛犀等古脊椎動物圖案。據地質生物學證實,在貝加爾湖以南地區,上述猛?象等動物早在18000年前已經滅絕。如此表明,這些彩繪岩畫中的古脊椎動物,必然是在它們還存在於世的時代,纔有可能被共同生存的舊石器時期『大興安嶺人』彩繪在崖壁之上。那麼,俄國西阿穆爾地區彩繪『披毛犀』圖案彩繪岩畫,也可以看成是大興安嶺舊石器時期彩繪岩畫的向北延伸。

責任編輯: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