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27日電『通常有機水稻種植畝產量在700斤,新技術做「通行證」能達到1000斤,讓以前不能種的優質品種也「落戶」了,畝效益超2500元,是不小的突破。』談起寒地有機水稻增產的『秘密』,黑龍江省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宏亮說。
在合作社大棚裡,7厘米高的水稻秧苗郁郁蔥蔥,整齊排列在滿地長方形的擺盤裡。這是一個月前黑土地上冰雪尚未消融,姚宏亮帶領社員采用缽育擺栽技術培育的新苗,能避免以往傷苗大、成長空間小等問題,幫助水稻增產10%左右。
『有機種植最大的難點在於不用農藥和除草劑,病蟲草害讓人愁。』姚宏亮說,2008年起開始探索有機水稻種植地膜覆蓋技術。經過多年實驗,他擁有了名副其實的『治草法寶』。
所謂『法寶』,就是在水田上覆上一層全生物降解地膜,制造出一個半真空環境,抑制雜草生長,免除除草劑的使用,還促進土壤中有機肥的發酵分解。『每畝可節省人工除草成本1400元,為水稻規模種植解決了大問題。』
延壽縣地處黑龍江省南部,屬第二積溫帶。如今有了地膜作『保溫擔當』,全年有效積溫大幅提高,實現了寒地有機水稻跨積溫帶種植,並將生長期從原來的128天延長至147天。姚宏亮介紹,現在種的『稻花香』是市場需要的『口碑好米』,更是以前『望而不得』的優質品種。
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陳海濤教授介紹,『覆膜田』技術是當前水稻種植的先進技術,既防止水分和肥料流失,又充分保障有機水稻的綠色生長環境,實現產量、質量雙提昇,是農業領域節能環保、產研結合的典范。
除了修煉『軟件技術』,姚宏亮還在『配套硬件』上下功夫。為一次性完成機械覆膜和機械插秧,他利用4年時間自主研發了覆膜插秧機,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操作。去年,合作社有機水稻面積達到3860畝,均通過有機認證,平均每斤大米價格20元,全年收入上千萬元。
新技術帶來的新成果吸引不少南北方種植戶前來參觀學習及應用。今年,姚宏亮計劃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籌建『水稻創新科技園區』,將品種繁育、生物有機肥、降解地膜等新技術進行試驗示范,打造『有機水稻全產業鏈』,通過復制推廣讓更多百姓體驗到『好米不愁賣』。
延壽縣農業局副局長解臣一認為,『科技種田』給水稻種植帶來了技術革命,破解了有機水稻種植的瓶頸難題,將推動水稻產業向規模化、機械化、精准化方向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