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28日訊 早春四月,天氣乍暖還寒。清晨4時,記者坐上李富強的皮卡車,跟隨他一路來到北安市東勝鄉現代農業標准化水稻示范基地,在萬畝蟹稻『種殖』基地,開始他一天的忙碌。
『7年前第一次搞土地規模經營時只有500畝,這幾年已經發展到3.8萬畝,其中蟹田稻1萬畝……』李富強向記者講述著自己規模經營的故事。
2010年,在城郊鄉政府的幫助下,李富強貸款15萬元,利用流轉的500畝地淘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同時激發了他規模經營土地的信心。2012年,他組建了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總投資1300萬元,共有200馬力以上機車10臺,大型聯合收割機3臺,播種機2臺,整地機18臺。
有了這些『大家伙』,李富強再也不用為種地發愁了,他在土地規模經營上闖出了新天地。
在北安市政府領導、城郊鄉政府班子、北安農業部門的三方擔保下,李富強貸款1700萬元用於擴大土地規模經營。他突破傳統的種植觀念,在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土地經營效益上開動腦筋。適應市場需求,種植的德美亞玉米品種既高產經濟效益又好;引進美國先進栽培技術,推廣大壟雙行玉米栽培技術;采取統一購種、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五統一』模式,僅此一項比農民分散經營畝成本就降低120多元。
東勝鄉現代農業標准化水稻示范基地是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旱改水』項目。有智能育秧大棚100棟和智能催芽車間、智能育秧車間各1棟,棚裡秧苗澆水全部采用智能控制。可為5萬畝水田提供優質種子、工廠化育秧、機械插播、機械收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
『只要用手機掃一下產品二維碼,產品信息馬上「跳」出來了,可以看到蟹稻生長的全過程,實現農產品追溯,從稻苗生長再到餐桌有完整的產業鏈信息。』在物聯網控制水稻種植系統面前,李富強指著大屏幕上的各分區告訴記者,物聯網實現了對萬畝蟹稻田全程監控。
物聯網憑借水田中設置傳感器,每10分鍾獲取一次水位、水溫、溫度、濕度這4項信息,每1小時通過網絡向雲端存儲一次數據。水稻農戶可使用智能手機應用來確認水田的狀況,高效率實施澆水等操作。另外,還可按照時間序列與過去比較,掌握苗情變化,為今後制定作業計劃提供幫助。
今年李富強計劃種植水稻1.1萬畝,其中一萬畝為蟹田稻,投入3.3萬斤蟹苗,通過立體生態生產,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蟹苗投放後,河蟹以水稻田間的害蟲和蟲卵為食,糞便和蛻掉的外殼還能作為水稻的肥料,增加了稻田有機質含量,促進水稻生長,而稻田又為河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河蟹生長,健康綠色的循環生物鏈使米甜蟹香。李富強估算,今年僅稻田蟹的收入就可以達到近300萬元。
提到下一步的打算,李富強告訴記者,今後會以水稻種植為主,加大蟹稻田種植規模。目前正在籌措建設水稻加工項目,實現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市場布局,打響北安蟹田稻和稻田蟹品牌。
來到望不到邊際的水稻田間,李富強蹲下身子捧起一把黑土,他說:『這麼好的黑土地,我一定要種出精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