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現場
搜 索
鳥類環志站環志員吳偉 17年間為30餘萬只鳥上身份證
2017-05-01 07:17: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5月1日訊 每年『五一』都有一些勞動者自願放棄假期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東北林業大學帽兒山鳥類環志站的吳偉就是其中一員。吳偉今年50歲,他工作的環志站距離哈爾濱200多裡,是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工作17年間,吳偉行走了8萬多裡路,為30餘萬只鳥上了『身份證』。正是因為有了吳偉這樣的環志員,我們纔能知道黑龍江省有多少種鳥,纔能了解鳥類的遷徙路線。

  在崗17年行走8萬裡路 他為30餘萬只鳥上了『身份證』

  生活報記者從東北林大了解到,每到鳥類遷徙季節,吳偉每天天剛亮就要去巡視106塊10米長、 3米高的粘鳥網,將被網粘住的小鳥解救出來。每救下一只,吳偉都會給它們做『體檢』,記錄下鳥種名及體貌特征,給它們戴上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特制的鳥環,並將數據報給國家林業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總站。每個季度,他還要向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上報所有環志鳥類的詳細數據。工作17年間,吳偉走了8 萬多裡路,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為 30餘萬只鳥上了『身份證』。

  高中學歷的吳偉,經常在全國鳥類環志培訓班上給專家們上課。很多教授手拿圖譜對照半天纔能確認的小鳥,他拿到手裡就能准確識別。從平凡到超凡,吳偉靠的是鑽研、積累和責任心。正是因為有他的工作,我們纔知道黑龍江省有多少種鳥,纔能了解鳥類的遷徙路線及種群結構。

  帽兒山158種鳥他全熟悉 連鳥類專家都自嘆不如

  生活報記者了解到,帽兒山鳥類環志站距離哈爾濱200多裡,是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這裡有很多非常不好分辨的雀形目小鳥,眉紋、腳上的顏色、第幾根羽毛的長短等一些細節稍有差別,可能就是另一種鳥。比如,黃眉柳蔦和黃腰柳蔦的區別非常小,而吳偉拿到手裡就能確定,就連鳥類專家許青都佩服地說:『比如在大慶、漠河,我可能認識的鳥要比吳偉多,但在帽兒山我可絕對認不過他。』

  吳偉練就認鳥功夫的秘訣就是『鑽』,幾本鳥類圖鑒都被他翻爛,再難的鳥類名稱他都能信手拈來。『既然乾這個,不就得仔細琢磨這個嘛。』每次提到自己的『絕技』,吳偉就會這樣謙虛地說。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十幾年經驗積累下來,吳偉已變成識別鳥類業務上的專家,帽兒山13目、 36科、 82屬、 158種鳥,他全部如數家珍。

  現在的吳偉不僅做鳥類環志工作,同時還協助很多科研人員進行鳥類研究。比如采集活鳥口腔、泄殖腔棉拭子、消化道組織無損樣本。在2004年我省禽流感項目研究中,吳偉提供的樣本和環志資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紅脅藍尾鴝在中國東北部帽兒山地區的遷徙中途停歇生態、長尾林鴞繁殖巢紀實、黑龍江省鳥種新紀錄——花田雞、鴛鴦的記性怎麼樣等一批科研論文和科普文章都署上了吳偉的名字。

  一只飛走10年的黃喉?『回家』 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鳥類環志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但這活兒並不好乾。兩年前,環志站無電視、無網絡、無手機信號,很多實習生在這裡住不到一個月就要『瘋』。而吳偉卻從2000年起,在每年3月到5月、 8月到10月這幾個鳥類遷徙、最適合環志的月份都守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除了精神上孤獨寂寞,山上的實際生活也困難重重。這裡沒有吃的,只能隔10天半月去鎮裡買點容易儲存的土豆、洋蔥。山裡潮濕,到了夜裡,夾著潮味兒的冷空氣無孔不入,洗漱用的地下水冰冷刺骨。秋天蚊子多,出去摘一次鳥,回來就會滿手包。除此之外,摘鳥時吳偉也經常被鳥啄傷,有一次還差點兒被啄到眼睛。

  對於工作的艱辛,吳偉總是一笑置之,他說:『小鳥南北遷徙靠的就是毅力和韌勁兒,我要向小鳥學習。2010年春天,咱們這裡回收了一只從韓國飛過來的黃喉?。2013年的秋天,一只戴著咱們環志環的棕眉岩鷚飛到俄羅斯,被俄羅斯回收記錄了。次年春天,五位俄羅斯專家還特地來到了我們環志站,溝通了候鳥的遷徙規律。』說起這些與外國環志站相互交流的經歷,吳偉難掩興奮。

  最讓吳偉記憶猶新的是一只闊別十年『還鄉』的黃喉?,『當時我一看它戴著咱們站的金屬環,可激動了。』記下編號後,他就查了以往的資料,『這只小鳥飛了十年,又「回家」了,當時給我高興壞了。這些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