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日訊 人人心中有個麥克白
4月29日30日,比利時導演盧克·帕西瓦爾與俄羅斯波羅的海劇院合作,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了『最有深意』的莎翁經典《麥克白》。

圖為《麥克白》劇照。
舞臺空間中斜穿著線條裝置,背景中的女巫、男孩夢境般穿梭行走,劇中人無論班柯還是國王鄧肯都淪為超級龍套,一個中年發福的大胡子麥克白,在不停地幻聽,獨白,妄想,狂躁,痙攣。慕名到場的劇迷驚呼這一版《麥克白》『很燒腦』,有觀眾一次沒看懂為解開謎團饒有興致地連『刷』了兩場。
麥克白是誰?一個罪犯,一個弒君者,一個聽信老婆的軟耳根男人,但是他也曾是一個英雄,勇敢無畏所向披靡。在他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叛徒和暴君在犯下巨大罪過後,被恐懼和罪惡感驅使步步走向滅亡。
也許你不熟悉莎翁原著而被眼前『後現代』呈現攪得很懵懂,也許講俄語的麥克白讓你感到種種不適應,但是對人性的解讀永遠會讓你產生『代入感』。劇評家常曉華觀劇後認為,盧克·帕西瓦爾的確是一位思想新銳的導演,他將傳統的戲劇故事以現代語匯詮釋,開場的接近7分鍾面對一只水桶的沈默,考驗著全場觀眾的耐心。
『大段的臺詞被刪去或重組,水、水桶、紙王冠,布景和道具充滿著暗示和象征。』常曉華這樣解讀盧克·帕西瓦爾版《麥克白》,『這其實也是一部心理劇,黑空的舞臺,刺耳的音響,是人物內心世界的外化,人性的泯滅和摧毀,心靈激戰矛盾交錯,無法言說。』
世界上最好的戲劇長什麼樣?
盧克·帕西瓦爾一直致力於回歸莎士比亞。2010年第一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上,他的《哈姆雷特》被賦予了充滿創傷、又具有童話內涵的全新語言,舞臺上,一堵由上千件掛起的軍大衣豎起的高牆,赫然出現兩人分飾哈姆雷特的樣貌。他還執導過一部《痛苦之王》,改編於莎士比亞經典劇目《李爾王》,表現了一個老年癡呆癥患者,滿口胡言,時常將自己想象為李爾王。
《麥克白》一直使盧克·帕西瓦爾著迷,他把這部黑色戲劇稱為史上最震撼人心的詩篇之一:『一個寓言般的噩夢,一個蠢貨口中有關生死的故事,一種擺脫孤獨、尋找歸屬的熱切需求』。他曾三次將《麥克白》搬上舞臺,因此完全吃透了這部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此次呈現在舞臺的《麥克白》,不足一小時三十分鍾,削去多餘的皮肉,保留了最本質筋骨。詩人桑克認為,新一版截取『戴冠』前後重要片斷,是原始版本中的精髓,編導用心良苦,沒講傳統故事,無戲劇矛盾衝突,你熟讀《麥克白》,就會在劇中找到與其相呼應的比喻和影射。『而且麥克白夫婦飾演者演技爆表,一舉一動拿捏得剛剛好。』
無疑,《麥克白》為人們展示了另一種戲劇的存在,沒有插科打諢灑狗血,也不迎合所謂經典戲劇的俗套,除了娛樂和說教功能,它以思考和靈魂為舞臺漫步的終點。有人感慨,『劇院已經成了這樣的場所,我們有機會通過對某個主題的共同理解,獲得心靈的彼此凝聚。』
沒有一種觀看方式是不正確的
盧克·帕西瓦爾1957年5月30日生於比利時羅梅爾,1999年他用壯觀的莎士比亞馬拉松戲劇形式排演了12小時劇目《戰斗!》獲得成功,一夜成名。
15歲時盧克·帕西瓦爾牢牢記住了戲劇老師一段話:『戲劇創作在易逝的流沙上』。這為他打開了一扇窗,戲劇所追隨的是一條指引人們通往拒絕被定義、被解讀、被評判的精神之路,這恰好正是莎士比亞多數戲劇中的核心思想:一段充滿失去、需要不斷放手的旅程,看似痛苦,卻可能在盡頭收獲內核的昇華或自我的實現。
從2010年至今,盧克·帕西瓦爾已經是第四次來到中國,算是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熟客了。大約10年之前,林兆華在德國看了一部戲,於是在心中萌生出在中國舉辦一個戲劇節的想法,這部作品就是帕西瓦爾導演的《哈姆雷特》,後來它也成了首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作品之一。2011年和2016年,他的作品《在大門外》《前線》在京津上演,收獲了觀眾與評論界的一致贊譽,前者改編於德國『廢墟文學』代表作,後者脫胎於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如何觀看一部莎士比亞戲劇?有人說,對莎士比亞的不同理解和想象,形成了不同舞臺創造者的動機,你明白此中含義,就不會糾結於不同版本麥克白的外在形式。『沒有一種觀看方式是不正確的,最重要的是跟隨自己的心走。』行家認為,戲劇中所表現的人物內心世界,能看到多少因人而異,有點滴內心觸動即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