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科技助力精准扶貧20萬農戶增效創收
2017-05-03 08:16:4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道裡區常滿食用菌協會的種植基地內,工人正在采收白玉菇。劉艷 攝

  黑龍江日報5月3日訊 哈爾濱市科協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作用,引導農技協研究新技術,解決新問題,開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工作。截至目前,全市300餘家各級農技協共舉辦種養殖培訓班600餘個,培訓農民達8萬人次以上,已帶動20萬農戶增效創收。一縣一品精品農技協,農技協互聯網+名優農產品專業委員會,『科普之冬』、『科普大集』、『科技下鄉』等品牌科普活動,架起了科協與農民之間增收致富的『金橋』。

  農技創新為科技扶貧提供新思路

  大片花朵般的白玉菇破『土』而出,工人們正忙著采收……這是記者近日在道裡區常滿食用菌協會的種植大棚裡看到的一幕。協會會長郭常滿告訴記者,傳統的菌袋是由麥麩豆粉與鋸末生產的。當前,國家叫停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鋸末子就少了,南方的原材料成本加上運輸費用都高出用秸稈生產蘑菇的成本兩倍以上,這讓秸稈種植蘑菇的優勢更加體現出來了。『將秸稈和玉米粉碎,再加入新研制的液體菌種,實現了食用菌的更高效生產,可以種出雙孢菇、白玉菇、黃蘑等十餘種食用菌。不但成本降低了50%,產量還增加了1倍。舉個例子,一畝地可出產秸稈750公斤,添加玉米粉和液體菌種後,可生產1000公斤食用菌基,成本合計790元,可種出1350公斤食用菌。按每公斤3元的批發價計算,可實現銷售收入4050元,扣除成本,淨賺3260元。』郭常滿說。

  據了解,常滿食用菌協會新技術的應用不但解決秸稈焚燒污染環境問題,而且解決了當前玉米價格偏低問題,為實現農民增收開闢了新的途徑,為科技助力精准扶貧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思路。哈市科協將其作為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項目,進行推廣,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農技協成促進增效創收主力軍

  全市各級農技協會組織緊緊圍繞發展高效現代農業的需要,培植發展種養殖專業示范會員。記者日前來到五常市水稻協會了解到,該協會從事水稻的育種和優質高產栽培,多年來,不斷進行技術上的創新,目前,水稻比常規種植每畝增產近120斤,出米率提高0.1到0.3個百分點。更令人欣喜的是,該協會研制出的水稻旱地插秧種植技術也趨於成熟。五常市水稻協會會長李守哲告訴記者,水稻旱地插秧種植技術與水田種植技術相比,不受地形限制,能與玉米等旱田作物交替種植,節水70%,還能有效避免土地板結。與旱地直播技術相比,旱地插秧技術水稻產量穩定,年均畝產量不少於800斤。『這種模式改變了旱田的種植結構,隨著技術的成熟,水稻年均畝產量也在不斷穩步增長中。』李守哲表示,協會將從今年開始設立試點逐步推廣該技術,目的就是未來能使更多的農民受益。

  據了解,五常市水稻協會培養水稻種植典型示范戶120戶,帶動上萬農戶用科學標准化種植方法開展水稻種植,為貧困戶無償提供水稻、大豆優良種子2萬多斤,並由黨員農協會員為農村貧困戶提供種養殖技術服務達1800餘次,充分展現了『支部加協會』的作用。

  截至目前,哈市已經有34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14個科普示范基地、30個科普帶頭人,共77個項目獲得國家、省級獎勵,獲得獎補資金977萬元。五常水稻協會、尚志中草藥協會、阿城亞溝黏豆包協會等一大批帶動作用大、輻射能力強的縣域經濟龍頭產業農技協,在做大做強本產業,實現農民增收的前提下,輻射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壯大。

  各級農技協依靠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加大投入規模,提昇當地農業產業生產層次,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主力軍。

  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力度加大

  據了解,今年,哈市科協將繼續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作用,進一步加大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力度,通過做大做強水稻產業、以一縣一品精品農技協建設為載體實施精准扶貧、建立農技協電商平臺、堅持開展農村科普活動等方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科技助力精准扶貧的工作目標。

  近日,農技協互聯網+名優農產品專業委員會成立,農技協聯合會網頁及電商平臺正在建設中,為科技助力精准扶貧搭建平臺。『網頁和平臺將發揮市農技聯合會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提昇哈市農技協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意識,將集中發布哈市農技協特色名優農產品,構建農技協名優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便捷通道,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綠色放心安全食品,帶動更多的貧困戶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致富。』哈市科協普及部部長姜海波表示,網頁和平臺還將采取專家在線互動交流的方式,解決農民在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舉辦哈爾濱農技協成果評選活動,發動市民通過微信朋友圈、手機客戶端和市科協網站,投票、關注,擴大哈市農技協名優新特產品的影響。

責任編輯: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