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10日訊 春隨人意。5月初的雙鴨山大地,春意更濃。
今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雙鴨山,今年的春耕有了新變化: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預計620萬畝,與上年持平。其中,水稻133.7萬畝,比上年增加14.6萬畝;玉米281.8萬畝,比上年減少84萬畝;大豆149.6萬畝,比上年增加51.3萬畝;雜豆、鮮食玉米、油料、蔬菜、藥材、甜菜和飼草飼料的種植面積,都比上年劇增。
雙鴨山市委市政府堅持問題導向,通過重點推進實現種植結構調整全面提昇。2015年底開始搭建人纔平臺——駐村『第一書記』和市場平臺——電商、展會;再通過與深圳市的不斷深入合作助推兩大平臺建設。厘清思路,看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突破傳統『路徑依賴』,調結構按下『快進鍵』。
人纔平臺——第一書記挑大梁
2015年底,雙鴨山選派了415名優秀乾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進村前,一周封閉式培訓,讓第一書記們學到了『轉思路、調結構、促增收』的法子、點燃了乾事的激情。
寶清縣萬金山鄉萬中村、新興村、寶金村的三位市派第一書記梁日安、於慶民、邵新宇到村後,通過實地走訪,結合村中有種植水田的傳統,探索發展綠色富硒鴨稻。他們通過示范引導,讓群眾看到好處;發動群眾參與,讓大家得到實惠。經報請鄉黨委同意,三人每人出資1萬元,合作承包土地1.2?,飼養稻田鴨100只。年底一算,富硒鴨稻收益是普通水稻種植收益的3倍多。
真金白銀最有吸引力。今年,當地綠色富硒鴨稻試驗田已擴大到4.2?,還有村民陸續加入,表示要跟著第一書記擴大試驗田面積,讓舊稻田種出新高度。
要讓農民對接市場,第一書記王海軍破了農民怕輸的難題。
2016年4月初,王海軍帶領村乾部自費四下『硒都』恩施,與當地知名企業楚豐農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成立了『黑龍江黑土頭稻農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了1000畝富硒水稻基地,帶動農民水稻訂單3000畝,預計2017年頭道林子村農民年收入增加300萬元。
為了讓農民跟著市場轉,饒河縣山裡鄉新立村第一書記張春一和他的新利商貿有限公司帶著10餘種山特產品和農副產品,『闖』進深圳國際現代綠色農業博覽會大獲成功,新利商貿有限公司與多家公司簽署了高端農副產品供貨意向合同。
在第一書記們的帶動下,全市實現『旱改水』15.7萬畝;直接或間接引入各類項目87項,簽訂農業訂單65個,幫助建立農業專業協會47個。
市場平臺——電子商務拓渠道
集賢縣永安鄉五七村村民趙金泉家的6000斤大蔥急需找銷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了由該鄉24名第一書記自籌資金1.2萬元創建的電商平臺——『農民創客空間』,結果7天時間,大蔥銷售一空。大蔥銷售出去後,趙金泉又種起了白菜,醃制成3萬多斤酸菜。通過『農民創客空間』,酸菜全部進入了集賢縣多家餐館,創收5萬多元。
雙鴨山優質農產品種類多、數量豐富,過去,好的農產品藏在深山人未知,農民多數都遭遇過賣難的尷尬;如今,『互聯網+』使它們身價倍增。
去年10月成立的饒河縣小佳河鎮饒星黑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歷志東就是積極投身農村電商的農村青年。合作社成立至今,通過電商銷售了11噸蜂蜜,銷售額41萬元。
一根網線改變的又何止是趙金泉、歷志東們的境遇。據統計,去年雙鴨山電商創業群體快速壯大,全市組團(域內外)2000人以上大型電商群近300個,從事電商行業人員達到萬人以上。全市小件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111.6%,居全省前列。
數據的背後,是兩年來雙鴨山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立了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創辦運營了電商創業園、運營中心和四達頤高電商園,孵化電商企業52個,四達頤高、尚農電子商務等一批新經營模式不斷湧現。也湧現出了一批創業典型,創造了紅小豆訂單最高一天超5800筆,銷售額達60多萬元的紀錄。
培育了以尚農電商為代表的集體型創業企業,助推農業產業向信息化轉型昇級,實現由種得好到賣得好再到種得更好良性循環;以賽福瑞斯米業、臻美農為代表的農業企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創新產品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模式,提昇企業核心競爭力。
雙鴨山已明確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戰略就是——主攻全市電子商務。去年開始,雙鴨山各縣區開始啟動電商園區建設,積極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集賢的電商產業園、寶清的阿裡村淘、友誼的米業線上推廣、饒河的互市貿易、尖山區的智慧社區、嶺東區的花菇線上營銷、四方臺區的蔬菜交易平臺、寶山區的特產營銷等等,亮點紛呈。
年初以來,全市搶前抓早,全力打造電商平臺。冬季培訓,職教集團教室爆滿;深圳報業集團的『深商E天下』雙鴨山特色館1月14日在線上開館;與新華網共建的雙鴨山市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主服務器已完成架設,篩選四縣四區52家企業共63種產品。與新華網共同謀劃成立交易中心,力求將雙鴨山打造成『中國有機農產品創新之都』。山東壽光蔬菜大宗農產品交易平臺、中國農科院智慧農業平臺,前期工作已經在推進。
『深雙』合作——不斷實現精准種植
『我們的胡蘿卜甜度高、個頭大、品質好,在深圳平湖賣得又貴又快。』四方臺區太保鎮昊天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白雲龍激動地說,『真沒想到,咱太保鎮的胡蘿卜能賣到深圳!』今年,這個合作社走上了精准種植的道路。
太保鎮的胡蘿卜能賣到深圳的市場,源於2015年開始的雙鴨山與深圳的合作。兩年來,深雙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兩地相互舉辦大型展會、開設特色館等形式,雙鴨山等優質農產品源源不斷輸入深圳。
市場和人纔兩大平臺建設,讓雙鴨山既解決了農民對接市場的問題,又培養了一批實乾、能乾的乾部,把政府調結構的意願轉化成農戶主動調的自覺。深雙合作則助推了兩大平臺建設提速。
雙鴨山抓住雙深合作有利契機,圍繞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擴大高標准綠色有機食品基地種植面積,推動全市農產品提檔昇級,以7條現代農業示范帶、8個高科技示范園區為引領,努力培植以糧產品、畜產品、菌產品、山產品、果菜產品、水產品、蜂產品、藥產品為重點的八大『真綠』產品基地。
越來越多乾部和農民開始積極對接發達地區銷售網,完善農產品營銷體系。目前,雙鴨山的58種農產品入駐深圳綠膳谷體驗館,19種農產品在深農『海吉星』商城上架銷售,深圳前海『農邁天下』電商在雙鴨山建立了綠色食品直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