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5月11日訊 有『書聖』之稱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其書法作品被歷代書法名家所推崇。他即興揮毫的散文《蘭亭集序》文字優美、字字珠璣,被宋代書畫家米芾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這篇散文究竟為怎樣一部藝術作品呢?黑龍江省博物館所收藏的南宋《蘭亭序》圖卷向我們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再現了1000多年前《蘭亭集序》誕生時的情景。
《蘭亭序》圖卷全長1411.0厘米,寬34.0厘米,紙本,引首為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題寫的『曲水流觴』四個字,並有『松雪齋』『旋吉』等七方印記。整幅圖卷描繪了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歷三月初三,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於溪水邊飲酒賦詩、觀山賞水的情景。畫面上,42位文人分坐在溪水兩畔,有的執筆賦詩,有的起身取酒,有的靜觀山景,面部表情生動活潑:一條清靈靈的溪水蜿蜒而行,漂於其中的朵朵碧綠荷葉,均放有一種名為『觴』的酒具,荷葉載著觴在溪水裡流轉,停在誰那兒,誰就起身飲酒,賦詩一首,作不出者要罰酒三斗;有位文人大概作不出詩來,已喝得酩酊大醉了;還有十七名童子,各盡其責,有倒酒的,有把酒具從水裡取出的,還有照顧沈醉不醒之人的。
這場有趣的聚會名為『蘭亭修禊(x?)』或『蘭亭雅集』。修禊,是源於中國周代的一種古老習俗,人們在農歷三月三日『上巳節』這天,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借以除災去邪,古人稱之為『祓(f?)禊』。因為修禊的日子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後世文人便常常相約在這一天踏春郊游或飲酒賦詩。
修禊非自蘭亭始,卻因蘭亭而不朽。此幅《蘭亭序》圖卷是現存最早的蘭亭全圖,它不僅是古人蘭亭修禊的直觀史料,也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