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5日訊 西賓路邊,采油一廠三礦中四隊掩映在綠樹叢中,細碎的光影在樓體上搖搖晃晃,顯得樓頂『高度覺悟,嚴細成風』8個大字格外堅挺,這裡就是『三老四嚴』的發源地。

『三老四嚴』發源地。
步入傳統教育展廳內,一幅幅珍貴的畫面,一處處再現的會戰場景,『血染鎬把戰嚴冬』、『壓差計穿雨衣』等一個個動人故事,將創業年代的艱苦與奮進濃縮於此,無言地講述著『三老四嚴』——一個永恆的精神坐標的無窮魅力。
邊走、邊看、邊思,震撼、敬佩、感動……
50多年前,松遼盆地上一場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一舉『甩掉貧油落後的帽子』,培育了舉世聞名、影響深遠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現如今,『三老四嚴』等經典名言猶在耳畔、回響不絕,穿越時代浪潮而永不褪色,歷經風雨衝刷卻越發閃耀,成為解讀城市精神的『簡碼』。
李雪瑩,中四隊的黨支部書記,已經如數家珍地講了上百遍隊史,每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和每一面帶著歲月痕跡的錦旗所承載的故事,都深深鐫刻進她的腦海。
一個刮蠟片,『刮』出了『三老四嚴』。在李雪瑩的講述中,我們重溫了那段歷史。事情要追溯到1962年的一天,隊長辛玉和到井上檢查,看見學徒工小孫拿著一個新的刮蠟片匆匆去井上清蠟。辛玉和有點納悶:小孫的刮蠟片前兩天纔換,怎麼又領新的了?辛玉和返身走回材料庫,從材料員那裡得知,原來小孫早晨清蠟時沒有仔細檢查,就關閉了閥門,把刮蠟片擠扁了,還讓材料員幫他保密。
『這可不行。小洞不補,大洞尺五。』辛玉和這麼想,第二天就在小孫這口井上召開了事故分析現場會,把那個變了形的刮蠟片掛在會議室,警醒眾人,並提出了『三老四嚴』精神的核心內容。
越是朴素的,越是恆久的。一個刮蠟片變成了廣為流傳的『三老四嚴』,上昇為整個石油戰線的標准: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
半個多世紀過去,中四隊當年的人老去、離開,故事也定格在泛黃的影像中。可留給後人的道理,已經滲入每個大慶人的血脈和基因裡,成為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時刻不忘『三老四嚴』精神,時刻都在激勵自身。
正是這樣的態度和精神,成就了今天大慶。『把井打到國外去』向國際市場進軍,在石油產量尚處高位的時候未雨綢繆開始轉型,重構產業、重組要素、重聚動能、重塑環境,大慶經濟延續穩中向好態勢……『三老四嚴』在時代化的進程中,具體表現形式雖然發生改變,但它的精神實質、精神內核一以貫之,並且在吐故納新中發揚光大。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黑龍江作出重要指示,並在建黨95周年前夕做出以『苦乾實乾』『三老四嚴』為核心,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重要批示,更是激勵著今天的大慶人擼起袖子加油乾,苦乾實乾。
只要心底的記憶存在,那一段段遠去的故事,就不會隨風而散;只要心底的精神永駐,人們為之奮斗不息的偉大事業,就會越加蓬勃、越加壯麗。不知不覺要到離開的時候了,回頭望去,『三老四嚴發源地』的標牌依然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希望到退休時,我能自豪地說,「三老四嚴」傳統在這裡傳承光大!』中四隊員工的話依然回蕩在耳邊。『三老四嚴』從未遠去,已經活化在中四隊人的心中,更矗立在大慶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