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建三江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 新型環保幫助農戶增產增收
2017-05-15 18:0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5月15日訊(馬川)中化水稻側深施肥插秧現場會15日在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舉行。這是中國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服務商——中化化肥有限公司與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強強攜手,共同解決施肥過量與肥料利用率低等水稻生產突出問題,在水稻側深施肥這一現代化精准農業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峰介紹,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具有提質增效、節約成本、增加產量、有利環保等特性。是在精准插秧的同時,在距水稻秧苗根部5厘米且深度為5厘米的位置施以肥料的局部施肥技術。側深施肥將肥料呈條狀集中施於耕層中,提昇了水稻根部養分供應量,利於水稻根部向下生長和吸收養分,同時,同傳統的撒施相比,降低了稻田水中養分量,進而減少肥料的隨水流失和揮發損失。

  中化化肥職工在七星農場示范田現場示范水稻側深施肥技術。

  側深施肥技術實現了插秧同步施肥,返青分?不追肥,減少了人工作業次數,相比傳統施肥減少了用工量,節約勞動投入成本;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高,減少肥料投入,減輕環境污染。側深施肥肥料比較集中,保障了水稻前期營養充足,減少無效分?,提昇水稻產量。專家認為,在我國土地流轉經營加快,農村合作組織發展迅猛,農村勞動力稀缺與老齡化嚴重,農業面源污染高發的大背景下,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是建設環保、健康和可持續農業的一個有效途徑。

  中化化肥職工在七星農場示范田現場示范水稻側深施肥技術。

  憑借水稻側深施肥的技術優勢和中化水稻側深肥良好的施用效果,近年來,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得到迅速推廣。在建三江管局的支持下,中化化肥水稻側深施肥推廣面積由2015年的4000餘畝,迅速提昇至2016年17萬畝、2017年140萬畝,估算為農民增收16800萬元,同時降低了污染。

  建三江管局創業農場職工張錫成用親身經歷為側深施肥技術點贊。據他介紹,2016年他的鄰居采用了該技術耕作,在土地、秧苗、管理一致的情況下,畝產達到1230斤,超過自己120斤。今年,張錫成耕作的四百畝水稻田全部采用了這項技術。據他估算,在實現增加產量、節約成本、提昇環保的同時,按照2016年的水稻收購價個人收入能夠增加7萬多元左右。

  據介紹,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在日本推廣應用較早,黑龍江建三江管理局於2012年開始進行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研究,2013年引進了日本企業生產的側深施肥插秧機,在建三江15個農場460畝水稻田進行試驗,但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我國現有水稻專用肥顆粒硬度低,吸濕性大。肥料吸潮後,經氣流吹出時會發生顆粒粉化,粘結堵塞施肥機的施肥管,必須拆卸進行清理乾燥後,纔可繼續使用,影響施肥機的使用效率。

  在這種情況下,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找到建三江管理局,希望開發符合水稻側深施用的肥料產品。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根據水稻側深施肥技術要求,結合水稻養分需求規律,重點攻關並集成先進的新型肥料技術,改進和耦合肥料制造工藝與裝備,開發出高效的水稻側深施肥專用肥。還根據建三江區域養分豐缺指標和水稻對中微量元素的需求,在水稻側深肥中添加了螯合鋅和有效硅等。

  自2015年起,中化化肥在建三江管理區15個農場進行了大量的田間試驗和示范,結果表明,施用中化水稻側深肥,水稻長勢更好,水稻株高、分?等,比常規施肥都高,水稻增產超過7%,達到肥料減施10%水稻不減產的效果。經測算,施用水稻側深肥,農戶每畝增收超過120元。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