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7日訊 『取得今天的成績,真是不容易。』日前,記者見到了大慶市全視線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海生,在該公司配鏡室內,他看著幾百名顧客的檔案,回憶起了自己17年的離鄉創業歷程。
2000年,潘海生所在單位因經營不善倒閉,他變成了下崗工人。他帶著東拼西湊的3000元離開了家鄉湖南,來到我市的一家眼鏡店打工。在為顧客配鏡的過程中,他發現顧客面部、眼睛存在差異,如果僅依照國家配鏡標准設定鏡片中心焦點,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使顧客佩戴眼鏡後產生視覺疲勞。
潘海生把縮小焦點誤差作為研究方向,一邊工作一邊研究,不斷尋找縮小誤差的方法。他幾乎把所有的收入和業餘時間都投入到研究中,自學了高級光學應用技術,短短幾年,他實驗所用的眼鏡就裝滿了三個大箱子。在取得了簡單的成果後,他發現這是個商機,便租下了一間僅有4平方米的商服,自己開了一家眼鏡店,並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用於完善配鏡技術。
要驗證研究結果,沒有人試用可不行。每個到店的顧客,他都會建立一個檔案,進行定時跟蹤回訪調查。為了充分驗證試驗結果,他還給身邊近視的親屬都配了一副眼鏡,找到了周邊中學患有近視和遠視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免費為其配鏡,並跟蹤研究記錄這些學生的視力發展情況。
據潘海生統計,在科研攻關的過程中,他先後對1000餘名近視、遠視患者進行了跟蹤研究,其中,57%的患者未增加度數,35%的患者度數增長被控制在50度以內。此外,還有8%的患者出現了度數減小的現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他研究的『瞳孔中心三維焦點定位』配鏡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他根據該技術設計研制的無反光折射護眼書桌也於2013年獲得了國家專利。這些患者檔案也成了眼鏡店最好的招牌,來配鏡的顧客越來越多。
如今,他的眼鏡店已經發展成了一家專業從事視光學應用設計、生產銷售護眼書桌的科技型企業,店面也由當初的4平方米擴大到現在200餘平方米。下一步,他還計劃在全市推廣配鏡技術,並著手研究下一代護眼書桌。他說,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創業之路沒有盡頭,他將繼續踏踏實實做好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