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耕育苗。

農民創業。

鐵牛春耕。

畜牧產業。

生產加工。
黑龍江日報5月18日訊 進入5月,龍江各地處處一派春播春種的熱鬧景象——大田播種全面掀起高潮,水稻泡田接近尾聲,南部地區開始試插秧,蔬菜瓜類已播200多萬畝……隨著時間推移,一個個農業春季生產的階段性捷報相繼傳來,回眸從備耕到春播的一路走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給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令人驚喜。
種植結構之變
『一減七增』結構調整力度大
雖然早有預料,但農民調減傳統玉米種植鮮食玉米的熱情和力度,還是讓綏化市農委主任門貴昌有些震撼。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去年種植面積17.6萬畝,在全省各地面積最大,今年激增到45萬畝!』
推動綏化農民如此大力度調結構的動力,是市場真金白銀的回答。據介紹,雖然收儲制度改革給許多玉米種植戶在2016年帶來強烈陣痛,但在農業大市綏化,鮮食玉米的畝純效益依舊可達千元以上,流轉土地的也能純掙六七百元。巨大的反差觸發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市場需要啥,啥就掙錢,咱就得種啥!
來自省農委的農情統計印證了這一變化。據農情調度統計,今年全省糧食作物面積將穩定在2億畝以上,其中玉米調減1037萬畝、水稻增加58.9萬畝、大豆增加422.6萬畝、小麥增加17.4萬畝、雜糧雜豆增加102.2萬畝、薯類增加58.2萬畝、經濟作物增加357.1萬畝、飼草飼料增加73.9萬畝。
這『一減七增』,並非簡單的作物播種面積的多多少少,而蘊涵著大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變身的結構調整深意——穩糧優經擴飼。『一減七增』的背後是市場需求和我省優勢共鳴合奏的農業結構優化新方向。
據介紹,為了發揮寒地綠色優勢,促進我省農業結構調整,在這個春耕季,我省不僅制定了《全省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支持蔬菜生產基地縣建設棚室、冷庫、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還先後舉辦了第十三屆中國鮮食玉米速凍果蔬(哈爾濱)大會、全省食用菌產業大會及多次蔬菜現場觀摩培訓——把市場引進家門口,把技術送到農民手,政府部門出手實實在在地扶持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把畜牧產業培育成龍江經濟發展戰略性產業的努力更是一直在持續。自2013年起,我省就從轉變發展方式入手,高起點、大手筆進行高水平現代奶牛場建設,三年高標准新建182個1200頭規模的標准化奶牛場;2015年8月,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的意見》,強化政策支持與服務等六大方面,提出了33條具體要求和操作性強的推進措施;2016年省委專門召開畜牧產業推進會議,制定下發了《關於把畜牧產業培育成為振興發展戰略性產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明了黑龍江奶業發展的方向,啟動了『兩牛一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基地的建設。目前,省畜牧獸醫局正會同省財政廳積極制定2017年度的畜牧業發展相關扶持政策。
正是這些組合拳的配套出擊,纔得以讓糧食大省在結構調整上開局好、步子大、路數多。
生產方式之變
種養結合綠色生產如火如荼
自打兩年前與村裡的農民種植合作社搞種養結合以來,徐夢彥的生活完全改變了——他說:『如今我都快成徹底的農民了,每年都跟著農時一起忙碌。』
徐夢彥是哈爾濱鴻福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除生豬繁育與無抗養殖外,他還有一個大產業,就是利用養殖糞污和作物秸稈實現沼氣綜合利用和生物有機肥生產。目前年可生產有機肥1萬噸、沼液葉面肥6萬噸,可滿足3萬畝耕地使用。徐夢彥告訴記者,與他們合作的是公司所在地呼蘭區孟家鄉的和平種植合作社,合作社有1.5萬畝耕地,秸稈免費提供給公司,公司生產的有機肥和葉面肥也免費給合作社的耕地施用,同時高於市場的價格回收合作社的玉米。因為被列入了國家黑土修復項目,每畝土地還有250元的補貼,企業為此略有盈餘。種養結合發展兩年來,合作社和養殖場雙雙受益。對合作社來說,施用有機肥玉米品質提昇了,秸稈問題解決了,地力培肥了,一舉三得;對於我們來說,養殖糞污變廢為寶,飼料原料質量提高,大量減少了脫霉劑的使用,豬的健康水平提高了,養殖成本下降了,企業打品牌和增效益都有了保障,我們也很受益。
鴻福養殖與和平村種植合作社的種養結合發展模式,如今是許多農民夢寐以求的生產方式。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農業『三減』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反思過去的施肥方式,追求科學施肥;而人們越來越強的健康意識和安全優質的消費需求變化,更促進了農民推行綠色生產的自覺性,綠色健康的有機肥也越來越受到農民的推崇。
在哈爾濱寶泰隆農業合作社,記者看到已經印制好的2017年種植方案上寫到:千鶴島基地495畝水田,其中165畝稻鴨模式、165畝純有機模式,165畝(低毒除草)轉化模式;共需碳基有機肥70.8噸(每噸價格1700元),現已拉過去74噸,剩餘4.2噸做追肥。合作社理事長李鳳蘭告訴記者說,『現在基地正在撒肥、泡田、耙地,水稻秧苗已經育好,只等插秧啦。』
今年全省有機肥的施用量將突破1500萬噸——記者從省農委獲悉,如今,農民減肥減藥減除草劑的意識和綠色生產觀念明顯增強,這在備耕的物質准備中就有明顯信號——水稻側深施肥機械和標准化噴頭的購買量大幅提高。許多農民一改過去大把漫撒的傳統施肥方式,采用精准高效的根部條狀施肥方式。今春,全省新更換標准化噴頭體20萬套,新購置水稻側深施肥機械4679臺,這些新型藥械將有效提高肥料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同時,全省已落實農業『三減』高標准示范面積2500萬畝;推進畜禽糞便、秸稈等廢棄物綜合利用,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點221個,帶動有機肥施用1500萬噸,覆蓋面積500萬畝;加大了測土配方施肥、水稻側深施肥等技術措施的落實力度;在雙城、呼蘭、樺川、寧安等10個縣(市、區)繼續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預計全年可減少化肥20萬噸、農藥(包括除草劑)4000噸以上,節約投入6億多元。
銷售方式之變
未產先銷生產營銷同步抓
這個春季,農業大省的備耕春耕始終沐浴在『市場』的陽光下——一方面各種市場農產品營銷推介活動精彩紛呈,一方面政府部門抓市場抓營銷的力度空前。回想此前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的明確部署——要廣泛運用點對點營銷、集團和個人定制營銷、全生產過程展示性營銷、眾籌、微商等多種互聯網營銷方式,以及通過特許經營、建設農產品交易平臺、采用競拍機制、參加展銷會等多種渠道,把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格,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讓人豁然明了:這不是巧合,而是備受『種強銷弱』之苦的農業大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主動之為。
繼成功舉辦黑龍江-北京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暨2017年貨大集,春節過後,我省先後承辦了第十三屆中國鮮食玉米速凍果蔬大會、2017中國國際乳業合作大會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等大型國際國內行業盛會;舉全省之力精心打造的農產品營銷綜合服務平臺——黑龍江大米網舉辦了兩次地產農產品專場網上拍賣活動,並確定了每10天拍賣一次的常態化營銷策略。就在記者發稿前一日,由省委農辦、省農委主辦的『首屆黑龍江省農產品營銷大賽』也隆重啟幕。
『春潮秋鬧』——為了提高整地質量、改善土壤?情、提昇播種標准,多年前我省因地制宜地推行了秋整地秋備土秋做床的秋季農業生產制度;如今,為了更好地銷售農產品,為了農民的持續增收,我省將原在秋收後進行的農產品銷售工作提到產前,演繹出市場營銷『秋潮春鬧』的新變。
這一變,訂單到手了,銷路打開了,農民的心裡也亮堂了。據介紹,今春以來,黑龍江大米網先後組織三次農產品網上拍賣活動,在線銷售農產品10040噸,總成交額5195萬元。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互聯網,共推出綠色食品營銷項目253個,金額近14億元。
省農委主任王金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展銷活動,既幫助更多農民走進市場,實現了『賣得好』,更顯著提昇了他們的市場意識,增加了他們打品牌闖市場的本領。一些率先走出來的農民開始跳出埋頭種地的傳統思維,建立起種加銷全鏈條經營觀念,逐步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由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向合作化、規模化經營轉變;一些農民主動擁抱市場,投入電商行業創業發展;更多的農民則更加堅定了適應改革、面向市場、主動調結構的信心。
經營主體之變
規模經營合作社逐漸成主角
因為耕地面積大、機械化程度高,我省農業曾有『鐵牛背上的農業』之美譽。改革開放以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在煥發農民巨大生產熱情的同時,也使人們深刻認識到規模經營更能發揮我省農業優勢提昇農業競爭力。於是,一場鼓勵土地流轉、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伴隨國家立項的『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在黑土地上拉開了帷幕。4年之後,以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使農業大省的春耕春播,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徐夢彥發來的固態有機肥拋撒視頻中,記者看到,一片覆蓋皚皚白雪的大地上,紅色的大馬力拖拉機帶著揚糞斗緩緩駛過,車過處,白色的大地上就覆上一層黝黑的肥料。『夏儲冬拋,這是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好模式,既不和其他作業時間衝突,又有冬雪覆蓋,提高了肥料的腐化利用率。』徐夢彥告訴記者說。而在另一個視頻中,記者看到了建築工地上常見的翻斗車、大板車,只不過大板車的車頭變成了火紅的拖拉機;有機肥的裝車、運輸就由這些大塊頭來完成——只見翻斗車熟練地從小山兒似的有機肥料堆中取貨、轉身、揚臂,滿滿一斗的肥料就被倒進了大板車車廂,所有動作無縫對接、一氣呵成。
如今走進廣袤的黑土地,鄉間最大的變化就是農忙時,地裡勞作的農民少了,拖拉機多了,大機械多了,甚至還能看到低空飛行的航化作業飛機。
來自省農委的數字表明,目前全省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9.6萬個,去年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新增土地規模經營1000萬畝,全省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3億畝,實現少數人種多數地,多數人去種植蔬菜等高效作物和發展畜牧業,也讓更多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發展非農產業、勞務經濟增收。與此同時,全省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繼續優化,季節性打工和就近就地轉移數量持續增加。截至一季度,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435萬人(其中發展蔬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地就近轉移18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30億元,同比增長3%和9%。農民創業人數達111.2萬人,創業純收入實現149.6億元,同比增長43.9%和39.2%,帶動農民就業250.5萬人。
思想觀念之變
創新創業新農人弄潮黑土地
與一個個拔地而起的現代家庭農場和不斷茁壯成長的現代經營主體相比,更令人稱道的是農民思想觀念和經營意識的突飛猛進。
盡管一再推辭,但周邊人還是習慣稱王允江為老師。因為他潛心專研3年,和省農科院的專家合作,探索出的水稻旱直播栽培技術實用高效,免去了育秧和插秧繁復勞作,省肥省藥,省水省工,是農民真心佩服的『高手』。
王允江是建三江農管局七星農場職工。自稱是農民的他種了1800畝水田,采用的都是旱直播技術。但他又絕不是普通的農民。王允江告訴記者,接觸水稻旱直播以來,他徹底為這項技術所折服,每年都自發地做大量實驗,今年就搞了32個田間實驗,探索一下在建三江這個地方到底什麼藥、什麼肥料、怎麼配比更適合水稻旱直播。『到6月中下旬就能看出結果了,那時候我打算自發組織個田間觀摩會,讓感興趣的人都來看看,交流交流。用這項技術,我的水田減少化肥用量三分之一多,農藥減少一半以上,既不減產還提質增效。我是真心想讓身邊的老百姓都用上這項好技術,我還組織成立了勝義水稻旱直播合作社,已經帶動周邊農民發展了10萬多畝水稻旱直播。』王允江說。
依靠科技支橕從哈爾濱市雙城區一名普通農家女華麗轉身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三八紅旗手、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的劉彩華,也有著令人刮目的勇氣與思維。
今年『五四』青年節,走上省農科院五四紀念活動演講臺的劉彩華為省內的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演講自己從大學落榜生到農民企業家的奮斗歷程。記者電話采訪劉彩華時,她正在為合作社貸款建冷庫的事忙碌著。『雖說需要兩三千萬元,但要想把我們的蔬菜和黏包米產業發展好,就得有冷庫、上冷鏈,這樣纔能實現錯季銷售,纔能真正有大效益。好在政府有貼息貸款支持,讓我們減輕了很多負擔。』簡單的話語,讓人頃刻間就感受到她的氣度與非凡。
如今,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農業發展新形勢,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變身新農人。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更為開放現代,他們的行為方式更為主動大方。他們懂得主動適應市場變化,轉變生產方式,通過改變自己提昇自己實現發展;他們學會了走合作經營之路,更加自信地對接市場,廣結良緣融合發展;他們甚至開始研究國家政策和市場趨勢,不再以弱者身份依靠幫助,而是依靠敏銳的視角尋求商機,勇立潮頭
這個春耕季,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知識、新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深入普及,廣大農業乾部也適新應變,從傳統種種收收中走出來,自覺學習,向懂市場、會經營、有招法的服務三農領路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