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18日訊 議項目、談合作、走農戶、開推進會……最近兩個月來,孫吳縣委副書記張明一直忙個不停。和記者見面時,他正在研究漢麻合作文案,『6月初之前,要確定兩家漢麻加工企業入駐,這樣農民漢麻的銷路就能有保證了。』
漢麻本不是孫吳的傳統經濟作物。孫吳縣,六山一水一草兩分田,傳統農作物種植產量低、收益少,是黑河市唯一的省級貧困縣。甩掉『貧困縣』帽子和助農增收一直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不變的命題。因地制宜、科學研判,漢麻種植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從2012年引進以來,漢麻種植高產出、高收益的事實給農民帶來了希望,如今已從開始的500畝擴大到去年的10萬畝,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最佳選擇。
到5月20日,全縣的漢麻播種基本完畢。清溪鄉平頂村漢麻種植合作社董事長何海軍對今年的收入充滿期待。他說:『2015年,6家農戶成立漢麻種植合作社,當年就種了150公頃漢麻,?公頃純收入1萬餘元,是種大豆收入的近兩倍。今年又有20多戶農民加入合作社,種了360公頃漢麻,正常的話,收入400萬元沒有問題。』合作社的加工生產線也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務工機會,從當年割麻起到來年播種前的5個月,很多當地的農民都來合作社打工,捆麻、打麻、分等……每個人一個月能賺四五千元。62歲的黃永英是平頂村裡的貧困戶,有14年的腦梗病史,以往年收入也不過3000多元,如今她在合作社裡打工,每個月的收入可達4000多元,年收入3萬元左右。清溪鄉黨委書記趙廣勤說,合作社用工最多時可達100多人,僅此一項,就多為農民創收200多萬元。
位於正陽山鄉雙山村的永強漢麻種植合作社,不但是去年全縣漢麻銷路最好、也是今年播種面積最大的合作社。合作社董事長宋衛國介紹,6月中旬,漢麻脫膠廠將開工生產,這是合作社和山東臨沂海英紡織公司兩家一起投入400萬元合建的,預計合作社產出的4000噸原麻能就地全部消化掉,而且長麻的價格由每噸1.8萬元漲到4.5萬元。
前兩天,合作社還和大慶天之草麻業公司簽訂了3000畝的訂單。除了脫膠廠預計用工50人外,再加上燒炭廠和兩個原麻加工生產線,這個合作社高峰期時用工量將達到200多人。自從雙山村有了漢麻種植合作社,附近4個村屯的農民也都到這裡打工賺錢,而且本村原來常年出門打工的農民這兩年也大多都回來了。30歲的李英龍眼睛有殘疾,是村裡的貧困戶,他常年去河北、大連打工。現在,夫妻倆都在合作社務工,每年收入可到6萬元左右。他說:『在村裡合作社打工收入不但穩定,還能守家待地。』去年,雙山村戴了多年的『省級貧困村』帽子終於摘掉了。
2016年2月,縣裡扶貧工作會決定:東部發達鄉鎮支持西部落後村屯脫貧。當年4月,孫吳縣哈屯農產品種植合作社作為幫扶單位入駐省級貧困村紅旗鄉建設村和光明屯,合作社把兩個村屯的500公頃土地(佔全村土地面積的90%)以每公頃4000元的價格全部流轉過來,並種植了400公頃漢麻,年底,56戶入社農民分享了合作社的二次分紅,加上在合作社的打工收入,現在這兩個村屯的人均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不到兩年,這兩個村屯都實現了脫貧。合作社理事長王躍龍介紹,今年合作社又種了300公頃漢麻,並准備把兩個村屯剩餘的2000畝地也流轉過來,實現玉米、大豆、漢麻的科學輪作,爭取讓村民的收入再上一個臺階。
漢麻特色種植有力拉動了孫吳經濟社會發展。2015年在全省縣域經濟質量效益優秀縣評比中孫吳縣名列第一,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由全省的第63位躍昇至第24位,是全省上昇最快的縣份。同時也極大促進了扶貧脫貧工作,1000多戶貧困戶種植漢麻3.5萬畝,500多人從事加工生產,人均增收3700元,2000多人實現脫貧。
張明介紹說,目前孫吳漢麻開始進入大發展的『井噴期』和關鍵期,並且被黑河市列為地區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打造,一些和企業對接、產業園區規劃等相關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成立了漢麻產業研究的楊寶峰院士工作站、市縣聯合的『漢麻產業基金』,和企業洽談對接漢麻綜合利用項目等等,漢麻種植為孫吳闖出了一條精准脫貧的新路子、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