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打造水下『千裡眼』『順風耳』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楊德森
2017-05-18 11:01: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韓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18日訊 他慶幸自己趕上了實現海洋強國夢想的時代,作為我國水聲事業發展的親歷者,他為能夠把畢生精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而深感幸福、欣慰和自豪。從1977年考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系初識水聲,到其團隊的矢量水聽器技術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從1982年留校任教初登杏壇,到其培養的60餘名碩博生學有所成、所帶團隊獲教育部嘉獎。數十年來,他執著於探尋水聲的力量,也使自己的生命之海波瀾壯闊。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楊德森。

  血液裡流淌著拼搏創新的激情

  水聲工程學科主要是研究水下聲波發生、傳播和接收過程中聲學特性及其應用,就像把人類『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功能延伸到水中,打造水下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因其具有重要國防意義,各國海軍都高度重視對水下結構的減振降噪和聲吶探測技術的研究。

  在茫茫大海中,當海洋的背景噪聲大於水下航行器的噪聲時,如何讓聲吶具有較高分辨率和准確性?1997年,在楊士莪院士帶領下,楊德森團隊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套水下聲矢量信號接收裝置——矢量水聽器,建立了水下聲場的矢量探測模式,矢量聲吶由此誕生。其重量、體積和能耗遠小於普通聲吶,而目標偵測距離卻遠達1倍以上。它成為新型聲吶技術的重要支橕,也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該技術獲2011年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項項國家級獎勵是對楊德森團隊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科研成果的肯定。楊德森說:『我喜歡挑戰和冒險,喜歡做一些有創新、有開拓意義的工作。如果總是墨守成規、別人咋走我也咋走,有什麼意思?』在他的血液裡,始終流淌著拼搏創新的激情。

  一旦認定方向就會一往無前

  通過專業所長,讓國家在水聲領域更強,是楊德森為之奮斗的目標。

  30餘年的科研歷程,楊德森孜孜以求,每一項成績都是腳踏實地努力獲得的實實在在的收獲。西安試驗現場,為了更好地接收聲音信號,通宵連軸轉對他來說習以為常;南海水聲考察,甲板溫度高達50度以上,燙得沒處落腳,長時間的海上試驗,淡水告罄,大家把壓載水倉漂著油污的水燒開了喝,在三個月的考察中他體重下降20多公斤;青島聲吶海試,從11月到大年三十兒,天寒地凍的碼頭,他一直緊盯實驗場……

  熟悉他的人說:『他就像一輛坦克,一旦認定方向,就會一往無前。』

  20世紀90年代,楊德森提出了『水下聲強測量方法』、『水下聲成像測量方法』等一系列水下噪聲源識別的新方法,並建立了國內第一套水下聲強度、聲全息成像測試系統。此外,他還解決了我國小型水下航行器實航狀態下的內部噪聲振動測試問題,在國內建立了第一套專用的內測系統,填補國內空白;他在國內首次進行新型水下結構研制中的聲輻射強度測量,解決了噪聲監測的難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6年,楊德森提出了非線性噪聲控制的新概念,並歷時八年湖試和海試終於獲得成功,證明了該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明顯的技術優勢,為水下結構聲隱身工程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他的團隊堅固而有戰斗力

  哈工程的水聲工程學科,被譽為『中國水聲工程事業的搖籃』。據統計,我國水聲行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60%以上、高級專家層面接近70%都從這裡走出。這裡是國家水聲發展的人纔庫、專家庫和水聲技術基礎研究中心,楊德森團隊這支勁旅尤顯突出。

  楊德森關心團隊的成長,他對團隊裡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優勢特點了如指掌,善於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帶領大家形成一支想乾一番事業、能乾一番事業的優秀團隊。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纔培養,楊德森的團隊堅固而有戰斗力,伸開如手掌各有所長,握起來揮出去就是一個有力的『鐵拳頭』。在他的團隊中,有國家青年科學家、龍江學者。2012年,該團隊被評為『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團隊的成員們有一個共識:勻速前進就是後退,需要加速,再加速!在這裡,大家充滿『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學生的論文送到楊德森那裡後,被改五六遍是家常便飯。他說:『水聲學院的許多老前輩都會將學生的論文改了又改、精益求精,會因為一個注解親自跑圖書館查原始材料,會對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嚴格要求,我的嚴謹程度還不如他們啊!』楊德森要求自己的博士生要修第二甚至第三外語,他時常說:『博士生一定不能局限於所學專業,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多掌握兩門外語很有必要。』

  楊德森是我省穆棱縣人,他生長在黑龍江,眷戀著這片黑土地,更熱愛為之奮斗的事業。楊德森常說自己是幸運的,他最大的幸運在於能夠將一生的選擇與國家需要相連,抓住時代機遇,並有所作為。『個人的理想,只有融入強國之夢,纔能獲得方向的指引;愛國之志,只有轉化為對民族的貢獻,纔能獲得不竭的動力。』他說。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