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科研不可囿於固有要勇於創新』 記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疫病診斷中心主任蔡雪輝
2017-05-19 15:56: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車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蔡雪輝在指導學生做試驗。

  黑龍江日報5月19日訊 日前,記者見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疫病診斷中心主任、動物病原監測與流行病學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蔡雪輝,剛獲得全省勞動模范稱號的他,仍然帶著學生在實驗室忙碌。他一邊放下手中的試驗一邊笑著對記者說:『我就是個搞應用研究的,實驗室和生產實際是我的工作崗位。』他一直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辦公桌上總是放著厚厚幾摞專業書籍,攤在桌面上的是他正在看的國外專業期刊。

  蔡雪輝長期從事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防治技術研究及其應用基礎研究,通過他與同事的多年努力,在豬藍耳病的防控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並獲得多項獎勵。1995年,在國內某地暴發病因不明的,以母豬繁殖障礙和仔豬呼吸道癥狀為主要特征的重大疫情。蔡雪輝所在團隊迅速開展了此疫情病因調查和病原檢測,1996年,確診此次疫情是國際上正在流行的『豬藍耳病』,並分離鑒定了國內第一株『豬藍耳病病毒(CH-1株)』。『1987年,豬藍耳病首先在美國暴發,隨後在歐美流行開來。』蔡雪輝說。在隨後的十年裡,他帶領科研團隊研發預防豬藍耳病的系列疫苗,『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每一次科研上的進展都是多次挫折和失敗的結果。』2005年,當國內第一個豬藍耳病的滅活疫苗研發成功時,蔡雪輝終於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研究與創新一定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其實,作為科技人員,在研究與創新之路上,往往會囿於已有的研究成果。』蔡雪輝告訴記者,從1996年開始,研究了十餘年的『豬藍耳病』,他自認十分了解,從沒想過自己會因『了解』而『吃虧』。2006年,我國暴發『豬高熱病』疫情,造成中大豬的急性死亡,與侵害母豬和仔豬藍耳病明顯不同,憑以往的經驗他推測應該與『豬藍耳病』無關。由於受這種固有想法的影響,使他延誤分離鑒定『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原』的時機,此事對他觸動很大,『科研創新永無止境,萬不可囿於固有,止步不前。』於是,他帶領研究團隊總結經驗,通過努力於2007年研制成功了豬藍耳病的活疫苗。

  蔡雪輝常說,『只有經過生產實際的檢驗和認可的科研成果纔是真正的科研成果。』他和他的團隊一邊在實驗室研究,一邊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產一線,多年來,他積極深入基層傳授疫病防控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足跡從我省延伸到全國各地。2012年以來,進行科技講座30餘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970人次,使豬藍耳病的防控技術成果快速服務於生產實際,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11億元,間接經濟效益數百億元。

  為了使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更多的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服務於生產實際,蔡雪輝積極組建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疫病診斷中心,2011年診斷中心正式面向社會服務,6年來為我省養殖企業的疫病診斷與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診斷中心主任,他積極促進中心管理規范化和國際化,2014年該中心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CNAS認可,是國內較早通過該認可的獸醫診斷實驗室,成為國際承認的動物疫病診斷中心。

  科技創新要敢於攻堅克難,作為科研人員,蔡雪輝從未忘記這一使命。蔡雪輝先後獲得『國務院特貼專家』和『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成為『國家百千萬人纔工程』入選者、我省科技領軍人纔、我省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我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可他內心仍念念不忘現階段的研究工作,NADC30毒株的流行、偽狂犬變異毒株出現、變異病原的致病機制、新型疫苗的研發等等,這些課題排滿了他的工作日程。他說,這條研究與創新之路,他會一直走下去。

責任編輯:張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