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東蘇萌園林日光節能溫室草莓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栽培『空中草莓』。車彥旭 霍永祥 記者 程瑤攝
黑龍江日報5月19日訊 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市場導向,綏化市把加快調整種植業結構作為惠民生、解民懮的有效增收方式,
通過提高水稻和大豆競爭力,擴大果蔬、鮮食玉米、食用菌等高值高效經濟作物面積,積極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向有機高效方向調整
5月4日,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北林區永安滿族鎮正黃四村幾個正在田地裡進行旱改水施工的農民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以前的地和正常的崗地比,每?地經濟收入都得差五千多塊錢,糧食產量得差一萬多斤,旱改水是我們正黃四村幾代人的願望,現在眼看著就要在我們的手中實現了!』村民劉青露介紹,正黃四村的旱改水項目是4月24日開工建設的,預計6月初全部完工,這個項目也是北林區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群眾增收致富的舉措之一。正黃四村黨總支書記金明千表示,『今年我們這個項目總面積是4000畝,涉及農戶是430戶,從收入看,一畝地得增收500到550塊錢,農民增收少說也有二百四五十萬』。
在我省4個百萬畝水稻種植縣之一的慶安縣,水稻種植面積已達155萬畝,並全部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寒地黑土是慶安能被譽為中國綠色食品之鄉和中國綠色名縣的寶貴核心資源。記者日前在慶安了解到,結合國內外大米需求,2017年慶安水田區將繼續擴大鴨稻、魚稻、蟹稻和覆膜稻種植面積,讓有機食品保值、增值,獲取最大附加值。今年,該縣計劃將有機標准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0萬畝,到2020年發展到50萬畝;同時還將大力發展有機瓜菜、有機雜糧,完善有機食品結構,實現綠色食品之鄉向有機食品之鄉轉化過渡,努力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的示范區。
向特色優勢方向調整
『我們溫室大棚種植科技含量高的反季節草莓,通過自動保暖和灌溉系統、施用有機肥、人工除草、蜜蜂授粉等方式串起棚內的水、肥、光、溫,把草莓還原為汁多肉厚、口感香甜的「兒時味道」。』在肇東市蘇萌園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五站鎮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姜大力邊查看自動系統顯示屏邊向記者介紹。記者了解到,肇東市立足毗鄰哈爾濱區位優勢,研究哈爾濱市場消費特點和銷售竅門,通過發揮資源優勢和自身特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做好種植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通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積極招引相關農業產業項目,促進並帶動農民不斷增收致富;通過推廣『龍頭+基地+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推進特色產業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從種植到銷售努力打造品牌『舞臺』,實現產品可追溯。
今年,肇東市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還將依托綏化大力發展『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產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實施產銷結合、以銷促產,大力發展蔬菜、鮮食玉米、有機雜糧等產業,深入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促進企業提質增效、農民致富增收。
5月8日,在慶安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東禾農業集團、久宏農業集團水稻種植基地內,頗為先進的插秧機正把農民一年的希望深深植入土裡。慶安縣耕地總面積285萬畝,其中旱田面積131萬畝。今年,慶安縣財政拿出2000萬元作為撬動資金,引領旱田區種植結構向糧經飼統籌方向調整。將產能供給過剩的籽粒玉米調減20萬畝以上,替代以瓜菜、馬鈴薯、雜糧、鮮食玉米、食用菌、中草藥等產值更高的經濟作物。與此同時,慶安還積極引導擁有獨特區域優勢的臨山鄉鎮,充分發揮其無污染的生態優勢,在北藥開發上盡快破題,為打造該縣『醫藥開發百億經濟板塊』建設原料生產基地,今年爭取實現藥材種植面積10萬畝,探索出旱作農業增收新路子。
向『過腹增值』方向調整
大力發展以『兩牛一豬一禽』為重點的草食畜牧業和耗糧型畜牧業,統籌糧經飼種植結構,推動『糧變肉』『草變乳』過腹增值同樣是綏化調整種植結構的重要手段。今年,綏化市將新建規模養殖場120個,改擴建畜牧科技示范園區20個,規模化、規范化養殖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新上規模生豬養殖企業5戶以上,新增生豬飼養量80萬頭以上,積極引進大型加工企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進一步擴大飼草種植面積,實現新增肉牛飼養量20萬頭,奶牛飼養量2.5萬頭,使畜牧業增加值達到4.5%。
在安達黑龍江貝因美現代牧業有限公司記者看到,2000多頭進口純種荷斯坦奶牛『享受著』舒適、健康的牧場生活,產出乾物質14.5、蛋白3.65、脂肪4.6以上的遠超歐盟標准的高品質原奶。安達市畜牧局局長楊樹春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安達市建設了安達市貝因美現代牧業、貝因美中本、澳森、德信、滿滿、元中園等13個現代示范奶牛場,完成了每單元規模飼養泌乳牛1200頭的項目單元22個。2016年,安達市又通過『兩牛一豬』項目支持建設了奶牛標准化規模養殖場14個,62個單元,爭取資金1.86億元。截至2016年末,安達全市共有規模奶牛養殖場41個,全市奶牛存欄達15萬頭,成為全省唯一一個以奶牛為主的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使安達市種植結構不斷優化,除了天然草場生產的『羊草』外,種植MRT全混日糧所需的苜蓿、小麥也成了安達農民的增收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