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專家談孤獨癥預防與治療 及早發現科學康復仍能治愈
2017-05-19 17:01: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忠言 楊帆 印蕾 王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5月19日訊(記者 王忠言 楊帆 印蕾 王輝) 今年5月21日是第27次全國助殘日,今年助殘日主題是『推進殘疾預防,健康成就小康』。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兒童發育行為發展研究中心王佳做客東北網,圍繞孤獨癥的預防與治療接受了本網記者的采訪。

哈爾濱醫科大學兒童發育行為研究中心王佳做客東北網。

  據統計,近年來,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患病率逐年上昇,據美國CDC的最新報道,2012年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患病率接近1/68,遠遠高於2002年估計的1/152,全球患者數達到6700萬;我國目前為止沒有全國性的調查數據,僅見個別地區報道,也呈現逐年上昇趨勢,估計目前中國約有1000萬孤獨癥譜系障礙患者。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是一類以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狹隘興趣及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一般起病於3歲以前,ASD已成為影響兒童健康、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王佳說,孤獨癥兒童主要表現為社會交流的障礙,孩子與人缺乏目光對視,『目中無人』;獨自玩耍,不合作;與父母親的依戀情感障礙或延緩;通常不怕陌生人;避免與他人接觸;無恰當的身體語言,例如點頭搖頭;極少微笑、難相處。溝通障礙也是明顯的癥狀,不會說話或說話遲;語言刻板、重復、鸚鵡式語言;你我(人稱代詞)不分;自言自語、尖叫;聽不懂或無意義的語言;電視廣告語言;語言倒退;自我中心的話題。同時,重復刻板行為也是明顯的表現,比如重復轉圈、搖晃、看手等動作,開關、撕紙、看電視廣告、天氣預報、天線寶寶等這種刻板的行為都是變現。

  據了解,孤獨癥是我國兒童精神殘疾之首,在兒童致殘疾病中搶救價值最大,早期乾預效果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乾預是改善預後的重要條件。王佳介紹了幾個重要時段,家長應關注孩子的行為。

  6個月或更大的時候,孩子還沒有大笑,或作出其他快樂的表情;

  9個月或者更大時,孩子還沒能與其他人分享聲音、笑容、或其他面部表情

  11個月大時,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時還沒有反應;

  1歲大時還不對咿呀學語;

  1歲大時,孩子還沒有作出與外界交流的手勢,如指東西,給父母看東西,伸手拿東西,或揮手等;

  16個月大時,孩子還沒有語言;

  2歲大時,在孩子的語言中,還沒有出現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單詞組成的有意義的詞組(不包括模仿);

  在任何時候,孩子的語言能力或社會互動能力出現退化現象,『不看人、不理人、不指點』是孤獨癥嬰幼兒重要的早期征象。

  『由於目前孤獨癥的病因是不明確的,所有沒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案,目前公認的康復教育訓練仍然是重點治療方法。持續的保持每周25個小時的科學系統乾預,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後,早期乾預訓練以改善交流、認知、行為、情緒為重點,同時著眼於生活能力的養成。』王佳說,及早發現並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孤獨癥兒童是可以融入社會的。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推進殘疾預防 健康成就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