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0日訊 作為全省百名農民創業之星,李慶堂自5月10日參加了全省農產品營銷大賽啟動暨農民創業工作經驗交流會後,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他說:『會上聆聽了陸昊省長的講話,又和那麼多農民創業典型近距離交流,感覺渾身增添了無窮力量,腦中不斷湧現出新想法,許多事兒等著去做、去實現。』
5月18日早,記者走進位於賓縣永和鄉的永和菜業基地,只見棟棟蔬菜大棚滿目春色,生機盎然。頂花帶刺的黃瓜,嫩綠細長的豆角,茄子、辣椒正在開花坐果……在甘藍大棚前,幾個女工正在把一袋袋甘藍裝上車,即將運往哈爾濱市區。這片萬畝現代蔬菜示范基地的主人就是遠近聞名的哈爾濱永和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慶堂。
在此地土生土長的李慶堂今年40歲,說起這些年打拼的經歷,他感觸良多。10年前,他辭去永和鄉政府工作,從收購地產小毛蔥做起,之後與朋友在哈爾濱開了一家火鍋店,這讓他意識到食材的重要性。2009年,他創辦了永和菜業基地。2011年借助全省實施『菜籃子』工程和哈爾濱打造『北菜南運』示范縣的契機,他組建達豐、禾佳兩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起480棟蔬菜大棚和10棟溫室。雖然在2012年和2014年基地遭遇臺風、暴風雪,直接經濟損失達500多萬元,但這並未擊垮他。在各級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他帶領員工抗災自救,從頭乾起,相繼建成了蔬菜大棚1300多棟,育苗溫室27棟,蔬菜品種多達157種。這期間,他把精力放在市場營銷上,南下江浙一帶,將蔬菜賣給當地經銷商,但效果不理想。他並沒有打退堂鼓,分析原因找差距,把心思用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打特色品牌上。聘請省農科院作為技術依托,與賓西牛業養殖基地合作,每年自制30萬噸農家肥覆蓋到基地。產品被檢驗認證為綠色無公害蔬菜,成為國家蔬菜種植標准園。黑土特色和綠色安全,讓產品在南方市場供不應求,南銷蔬菜佔基地蔬菜量的70%。
李慶堂敏銳意識到產品銷售不能單單依賴傳統渠道,要有新理念新辦法。於是,他聘請四名大學生專門針對哈爾濱市場搞營銷宣傳。與各大院校食堂、賓館及超市簽訂合同,在市區10個早市設攤位,建立5個蔬菜直銷店,減少流通環節,銷售利潤直接提高了28%。組織700家合作社成立百盟連鎖生鮮超市,組建銷售共同體,實現了農超對接,牢牢佔據了哈爾濱市場。探索『互聯網+』銷售模式,賓州農產品微商城上線,預計今年有40萬戶家庭吃到放心菜。2016年,基地面積已達1萬畝,蔬菜總產量1.7萬噸,實現產值4500萬元,純利460萬元。入社農戶171戶,常年僱工350多人,加上土地租金費用,每年帶動當地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正在大棚采摘甘藍的永和村婦女沈秀麗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倆在基地打工五六年了,家裡十多畝地入社,每年五六萬元收入,覺得可知足了。
記者在永和菜業有限公司大門口看到,這裡還掛著『黑龍江省殘疾人就業基地』的牌子。賓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杜兆晶介紹,李慶堂的事業發展起來後,不忘帶領父老鄉親致富,在這裡務工的殘疾人有40多人。同時,對永和鄉490戶貧困戶實行『一對一』幫扶,每戶種植10畝雜糧或養3頭豬,公司按高於市場價收購,去年帶動290戶貧困戶脫貧。賓縣作為哈爾濱5個省級『北菜南運』示范縣之一,李慶堂的蔬菜基地起到了積極示范帶動作用。
放眼望去,基地幾十個工人正在施工作業,這是李慶堂今年7月末要實現的一個目標:建成4500平方米的乾菜加工廠和4000平方米的冷鏈物流車間,完善配套功能,壯大產業規模。李慶堂說,面對未來,他有信心建設一個集蔬菜種植、良種繁育、產品深加工、生態旅游觀光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讓永和蔬菜叫響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