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東寧農民人均收入連續8年領跑全省 發力『供給側』激活增收『新引擎』
2017-05-22 10:33: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時培峰 訾立民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22日訊 近年來,東寧市積極引導、支持、鼓勵農民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建設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鎖定黑木耳、林果、葡萄三大著力點,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黑木耳產業、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林果產業推廣辦公室,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全面發力供給側。201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1604元,連續8年全省第一。

  創新發展的黑木耳產業領跑全國

  小孔單片技術、棚室掛袋栽培、雨潤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東寧黑木耳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平臺……2002年以來,東寧市按照『建基地、育市場、創品牌』的戰略思路,通過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途徑,不斷引領黑木耳提質增效、向高端突破,這項富民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全市黑木耳生產規模接近12億袋,產量達5.5萬噸,超過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黑木耳單項促進農民人均增收15290元,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的80%。

  作為『中國黑木耳第一市』和中國食用菌協會黑木耳分會會長單位,東寧的黑木耳產業發展如今已領跑全國,取得了基地最大、市場最大、富民效果最好的業績。他們創建了1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黑木耳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稱號。為保證黑木耳富民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東寧以推進標准化、集約化、科技化、工廠化、品牌化、組織化為抓手,加快實現黑木耳產業轉型昇級,打造融合一、二、三產業的黑木耳產業集群。目前,全市共有80多家與黑木耳相關的企業,形成了集育種、制菌、種植、儲運、營銷、加工、科研、機械、回收利用等為一體的上中下游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雨潤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和東寧黑木耳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平臺的交易量佔全國的2/3,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專業批發市場。『東寧黑木耳』穩居全國區域品牌價值前十名。

  潛力巨大的林果產業建起『綠色銀行』

  在東寧市太平大地大果榛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盛艷景忙個不停。她向記者介紹:『2013年,合作社聯合54戶農民,種植平歐雜交大榛子1000餘畝,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目前正在開發榛子油、榛子醬、榛子露等產品。』

  東寧市森林覆蓋率85.3%,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可達70餘萬畝,可利用資源極其豐富。近年來,該市把引導民營企業開發林地、成立專業合作社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突破口,全市共發展黑木耳、大榛子、果樹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02個,多元化、合作化發展為東寧的林下經濟鋪就了一條新路。目前,全市紅松堅果林總面積已達33萬畝,其中已進入豐產期面積5萬畝、進入初果期面積10萬畝;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大榛子總面積已達2萬畝,建設了3個千畝大榛子示范基地,大部分已進入初果期。同時,這裡還是全省最大的果樹生產基地,果樹種植面積3.95萬畝,年產苹果梨、南國梨等4.5萬噸,產值可達1.8億元。

  東寧方興未艾的林果產業正逐步形成以基地建設為基礎、經濟效益為中心、精深加工為帶動、科技進步為支橕的發展格局,為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和改善東寧生態環境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我省東南邊陲建起了一座極具潛力的『綠色銀行』。

  時尚高端的葡萄產業越走路越寬

  東寧市與法國波爾多、加拿大安大略等世界著名葡萄酒產區處於同一黃金緯度帶,是世界冷涼氣候葡萄酒主產區。東寧人瞄准這一特色產業,目前全市已發展葡萄種植面積6500畝(其中釀酒葡萄5000畝),已建、在建酒莊5座,年生產冰酒、乾紅葡萄酒、藍莓酒和乾白葡萄酒300噸。

  葡萄產業是國家大力提倡發展的朝陽產業,對農村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東寧市大肚川鎮農民葡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每公頃葡萄園可產葡萄13000斤,實現產值7萬餘元,很多農民帶著土地到酒莊當起了『工人』。如今,東寧祿源酒業已發展成為全省最大的冰紅酒酒莊,集種植、加工、生產、儲存及銷售於一體,公司依托國外先進釀造工藝,生產出的『芬河帝堡』冰酒系列產品一經問世,深受廣大消費者好評,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東寧『基地+酒莊+市場』的運行模式初具規模。

  培育精品酒莊集群,形成『莊園經濟』典范。東寧充分發揮優勢,將沿綏芬河谷規劃建設20個葡萄酒莊。在葡萄酒產業的帶動下,全市計劃利用5年時間發展葡萄種植面積1.2萬畝,實現產值14億元。

  東寧市委書記孫吉舜說:『國務院表揚東寧落實重要措施成效顯著,這既是國家對東寧發展特色農業持續促農增收的一種鼓勵,更是國家對東寧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東寧作為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8年領跑全省的特色農業大市,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創造更多的奇跡,持續引領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