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冰城將農業資源變成工業優勢 『吃乾榨淨』深加工『咬』定特色不放松
2017-05-24 14:35:1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天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工人們正在包裝產品。

  黑龍江日報5月24日訊 如何讓農產品賣上好價格?如何把初級農產品『吃乾榨淨』?面對一系列問題,近年來,哈爾濱市把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春播時節,記者走村入企對哈市農產品精深加工進行采訪。

  『吃乾榨淨』企業農民多方受益

  『黑龍江的綠色農產品在全國名氣很響,如果只是賣初級產品,很虧!』哈爾濱興利米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大興告訴記者:『我們企業與呼蘭區2家農民合作社,以及周邊村屯的幾百戶農民簽了訂單,以確保種植質量,將回收的玉米進行精深加工。』

  從最初對玉米進行加工制成玉米片,到2009年玉米糊研發上市,再到如今產品熱銷至全國,通過對玉米的精深加工,企業嘗到了甜頭。曹大興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是一款產品「走天下」,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研發新產品,通過精深加工把玉米吃乾榨淨!』

  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僅讓企業名利雙收,更幫助農民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找准了方向。

  在哈爾濱高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裡,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將凍水果挑選好後,進行包裝,而這些速凍水果將出口到俄羅斯、日本、歐盟等地。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家企業加工的蔬菜和水果都產自賓縣。該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於永峰告訴記者:『借助當地的種植優勢,以及良好的地理環境,我們與當地的2家合作社以及6000戶農民簽訂了訂單,所涉及的種植面積在3萬畝左右。』

  『以往這裡的農民都是以種植玉米為主,想種點經濟作物,既沒經驗,也不知道該往哪裡銷,現在不僅有專人來指導,而且每年也不用為了銷路愁,一舉兩得!』農民老王告訴記者:『種植水果的收入是種大田的7~8倍,種植蔬菜是種大田的2~3倍。』

  哈市農委農產品加工處處長徐廣英表示:『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對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哈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1518家,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652家。而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已佔全省的35%,產值已佔全省的38.4%,帶動基地面積2500萬畝,促進農民人均增收1500元。

  依托地域優勢發展特色深加工

  哈市從今年開始『試水』,以各區、縣(市)為單位,明確各自深加工主導產業。『因為縣裡有肉禽加工的龍頭企業,所以我們縣主要發展肉雞產業。』延壽縣農業局生產辦殷學良告訴記者:『我們發展養殖基地,培育養雞大戶,再把雞銷售給企業進行深加工,這樣既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還形成了循環經濟產業鏈。』

  圍繞全國最大優質粳稻種植基地優勢,五常市將重點打造稻米產業;圍繞全國黑木耳集散中心、國內最大紅樹莓生產基地、全省木制品集散地優勢,尚志市將重點打造漿果(食用菌)和木材加工2個產業;圍繞國家級畜牧大縣和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種植主產縣優勢,巴彥縣將重點打造生豬、大豆和玉米3個產業……徐廣英說:『我們依托各地現有資源優勢、加工企業等發展情況,確定了各地特色農產品加工支柱產業。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支柱產業的發展,不僅增加農民收入,更提昇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讓資源優勢變成工業優勢。』

  據了解,哈市農委今年將重點推進糧油精加工、果蔬深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功能性食品制造等協調發展,力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67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有望達2000億元。

  多管齊下補『短板』拉長產業鏈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哈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但也存在諸如整體開發能力弱、產業鏈條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徐廣英說,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就地配套原料不足,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協調性較差;就地精深加工不足,農產品資源主要以『原字號』和初加工產品進入市場;就地科研成果轉化不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

  除了優化產業布局外,哈市農委還將結合提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項目。規劃總投資74.5億元,今年計劃投資19.5億元,新(改)建、續建重點項目40個,全部竣工投產後產值可達125.4億元。發揮哈市綠色食品產業聯盟作用,把加工企業聯合起來,共享政策、招商、市場信息資源。認真梳理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項目,按照延伸產業鏈、提昇價值鏈要求,生成優質招商項目,積極參與各項招商引資活動。同時,建設標准化、專用化原料基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精深加工企業的原料有效供給。

  此外,哈市農委還將發揮哈工大、東北農大、省農科院、木蘭主食加工研究院等省內高校院所的技術優勢和推廣作用,開展『科企』技術成果對接,推進企業品牌建設和市場網路建設等工作。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