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5月24日訊 大學生創業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他們熱衷的大都是高精尖的項目,而90後的於英楠畢業後卻選擇回到農村,立志要做一名優秀的現代農民。由於他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幫助農民致富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今年獲得『哈爾濱市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2012年從哈爾濱民族職業學院畢業後,於英楠毅然選擇回到農村,投入農業生產。『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對土地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帶領身邊的農戶致富是我一直以來奮斗的目標。』說起為什麼要做農民,於英楠的理由簡單而又朴實。於英楠是南崗區紅旗滿族鄉曙光村人,村民們主要種植傳統玉米,收入一直不高。對此,於英楠想改變現狀。他大膽研究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積極探索經濟作物種植高效新模式。2015年創立哈爾濱南紅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200個農戶加入其中。
於英楠深知,要想讓玉米昇值,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必須做好兩件事:第一要改良普通玉米種植,種植粘玉米提昇品質;第二要疏通外運渠道,打開銷售市場。
2012年以來,於英楠總結摸索出了粘玉米高效種植新模式。農忙季節,為了糧食及時收獲、按時播種,他常常晝夜不停,曾連續4天4夜沒有走出基地。於英楠在長時間種植粘玉米過程中,研究出從種到收的新方法。『粘玉米的成熟期為90多天,根據當地的氣溫變化,我決定把播種時間推遲10天,這樣便可以解決粘玉米本身不耐寒性問題。快收割時,為了保證粘玉米的粘度和甜度,臨近一周時,每天都會通過品嘗來決定收割時機。最後確定當最上端的玉米粒一掐能出水,而尾端的玉米粒微硬的時候粘玉米口感最好。』於英楠說起自己的創新方法如數家珍,『加工粘玉米也是技術活兒。之前我們都是直接把粘玉米放到大鍋裡蒸熟,出鍋後玉米粒由於失去水分都凹進去了,品相非常不好。後來經過多次試驗,最終得出解決方法,在蒸粘玉米之前往其表面灑上薄薄一層水,蒸出來的粘玉米個個籽粒飽滿。』致富不忘鄉親,他將自己研究的技術和新模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農戶,先後接待參觀300餘人次,帶動推廣粘玉米高效種植模式千餘畝以上。
種得好更要賣得好。據於英楠介紹,目前,合作社每年產量在300萬穗左右,大部分被山東、山西、天津等地的銷售商以訂單方式采購,利潤較低。去年開始,我們嘗試通過網絡銷售,省去中間環節,直接把粘玉米銷售到消費者手中。去年僅僅通過微商銷售額就達到40萬元。今年還將增加網絡銷售的力度,開設微店,淘寶店。『我們給銷售商的價格是每穗2元,如果自己銷售將會達到每穗5元,一穗的利潤就會增長3元。到時候我們的利潤就會達到900萬元。』說到未來的發展前景於英楠掩飾不住激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