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躬耕三十載"點豆成金" 記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江連洲教授
2017-05-25 10:56: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隋曉楠 王歡 衣春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25日訊 4月下旬,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江連洲教授又一次連續熬夜工作超過了10天,因為這一次,他要代表黑龍江展示最新的重大科技成果。

  日前,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開幕,科技部專設『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東北農業大學憑借『生物?法聯產植物油脂與蛋白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項目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成為我國農業領域3所參展高校之一。這個項目的帶頭人就是江連洲,而這一項目,還曾獲得2014年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和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頒發的2016年全國唯一一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從1987年至今,江連洲一直堅守在黑龍江,堅守在科研和教學一線,在大豆精深加工研究及產業化方面躬耕30年,使大豆變成了黃金產業。

  記者問他,是什麼讓他走上了大豆科研和產業化之路?江連洲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國外主辦方自豪地向他提起,該國的大豆精深加工技術先進,並說中國是他們的消費大戶,他們的蛋白和磷脂產品在中國市場份額特別高。主辦方驕傲的語氣刺痛了江連洲,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扭轉這種局面。『那時候我已經不年輕了,但那種不甘心的感覺,直到今天我還深刻地記在心裡。』江連洲說,『作為一名食品領域的科研人員,最高追求不就是要讓國家的科技實現超越,讓最新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務國家,服務百姓嗎?』

  於是,江連洲決心把做好大豆精深加工方面的科研和產業化工作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這一做就是30年。

  當時,國內做大豆精深加工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並沒有什麼值得借鑒的經驗。江連洲只能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地摸索、探求。

  江連洲的同事回憶,當時江連洲幾乎每天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裡,基本上是出了食堂就進實驗室,有時候乾脆就在實驗室裡睡,連家都不回。

  江連洲告訴記者,當他和他的團隊因『大豆磷脂深加工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和『大豆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兩次捧回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時,他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自1996年開始,江連洲帶領他的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食品學院研究團隊與其他單位通力合作,歷時15年,通過『九五』至『十二五』國家、省部級近40個課題的支持,開展了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連續浸提濃縮蛋白、功能?生物制備、乳清廢水動態膜超濾、油脂?法精煉及功能因子開發等一系列研究與應用,突破了大豆精深加工共性關鍵技術瓶頸,實現了提質增效和技術創新,為我國大豆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與理論支橕,顯著提昇了我國大豆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由於為我國大豆科技和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江連洲成為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農業部大豆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十二五』國家『863計劃』主題項目首席專家。並於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個獎項。

  但江連洲並不滿足,最近這些年,他又開始致力於研發綠色安全、營養健康、高效環保的食用油制取新技術。他說,『目前,我國食用植物油生產主要以壓榨法和浸出法為主,普遍存在油料資源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作為一名大豆研究者,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經過10餘年的研究與開發,在『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省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等項目支持下,以我國主要油料(大豆、花生等)為研究對象,江連洲主持完成了『生物?法聯產植物油脂與蛋白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項目,重點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植物油料生物解離同步提取功能蛋白等關鍵技術,建立起生物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與蛋白技術體系,開闢了油脂綠色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

  據了解,江連洲和他的團隊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的新技術裝備已在全國18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建立生產線45條,累計創經濟效益64億元,其中9家企業近三年新增利稅7.1億元,創匯2.1億美元,節支4600萬元。

  江連洲說,『我和團隊將繼續瞄准國際前沿研發現代高新技術,實現大豆高值化利用,延伸大豆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采用綠色高新技術研發高端產品,增強我省大豆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