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5月24日電 『我們每一天訓練、生活,都有許多有趣可愛的小故事發生,記錄下來不僅是美好的回憶,還有愛和關懷,有朝一日他們看到這些照片和文字時會興奮地喊:「瞧!那是糖糖、小豆包、阿民哥哥在東張西望呢!」』
這是短道速滑教練張傑寫在她1600多篇訓練日記前的序語。從2015年1月12日開始,幾乎每一天,這位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公益教練都在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心,描摹著與一群殘障兒童的『情』與『愛』。
上世紀90年代,張傑連獲兩屆世界大冬會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也曾在短道速滑世錦賽中打破世界紀錄。作為七臺河培養出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張傑通過短道速滑訓練幫助殘障孩子康復,培養出三個冬季特奧會冠軍,改變了這些殘障孩子的未來。
如今除了榮譽,這一本本趣味橫生又裝滿情感的訓練日記,常成為45歲的她忙碌一天後,睡前的心靈漫步。
『今天你終於可以聽懂一個滑冰術語,你也摔了無數個小?墩,你學會了擺拾標志塊……於是你大聲呼喚我,尋找我,盡早與你分享激動幸福的一刻!』這是殘障兒童第一次上冰後的兩個月,張傑記錄下的變化。
不同於訓練正常隊員,張傑面對的是聽不懂術語、肢體僵硬、情緒不穩定的特殊群體,於是他們的每一次進步都讓她喜出望外,也令她更加意識到耐心教導與等待的重要性。『每次都把輪滑鞋帶全部解開,穿鞋時再重新穿起系上。我的小一喜歡重復這樣的作業,盡管我告訴他松開一點就好,可他,喜歡這樣。』
看過日記的人,常會有不理解,『張傑,教殘障孩子說好幾遍也聽不懂,你不著急麼?』張傑說:『當時也著急、要崩潰,過一會就忘了。』身體力行也常成為她詮釋『耐心』二字的方式。『我就只能一遍遍地示范動作給他們看,三個月教一個動作,回家常累得不行。』但她說,即便再累,也要躺在床上寫幾句日記,『就是為了記錄變化,珍藏記憶,藏愛於心間』。
『或許我們的孩子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從內心與你正常溝通,但他們在各自的世界裡詮釋著對滑冰的熱愛,盡全力理解體會模仿,我們擊掌給他們鼓勵,給孩子們的心田種下一顆愛的種子。』
種子發芽,結出愛之花,後來孩子們總是以『媽媽』稱呼張傑。『假日,小豆包又來了電話,「教練媽媽,我想你了……」我和愛人驅車前去馬場,那裡有小豆包的等待和期盼。天有些陰,心卻晴空一片,小豆包樂呵呵地,總是偷偷地笑呢。』
如今翻看著打印成『四大名著』般的四大本教學日記,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出兩年多時間裡張傑的經歷。『小丁丁是第一個能蹲著滑的孩子』『阿民哥哥把鞋子曬好了』『站在特奧會冠軍的領獎臺,我們給萌萌噠掌聲吧』。
張傑說,日記裡大多都是瑣碎的事。但從0到1600,從摔倒到衝過終點線,每一句略顯『幼稚』的話語卻精准且形象地表達著愛,也記錄著殘障兒童通過滑冰逐步康復的奇跡。
『喜悅的時刻——是終於學會了一個動作!是可以流利地說出三句話!』張傑認為,對這些孩子來說,冠軍遠沒有康復重要,而愛是打開康復之門的密鑰。
如今,日記中的愛在延續,日記中的主角也越來越多,隊中孩子的增加令張傑高興。她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看到日記,會感覺到關心與愛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