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5月27日訊 端午節就要到啦,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紙葫蘆正在售賣。26日,生活報記者探訪了位於道外區豐潤街、南八道街、南小六道街區域的『紙葫蘆一條街』,這個被稱為東北三省最大的紙葫蘆產地正進入一年中最忙的時節。據了解,小小的葫蘆雖然最多只賣2個月,但因為其復雜的工序,手藝人們則需要忙活近一年。

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曾銷往省外紅遍東北
葫蘆諧音『福祿』,在東北,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會將五顏六色的紙葫蘆掛在屋檐下,保佑全家一年吉祥、幸福,紮紙葫蘆也成為了一種民間手藝。
提到紙葫蘆,很多人都會想到哈爾濱的『紙葫蘆一條街』。據一位有著30年紙葫蘆制作經驗的老藝人介紹,老道外制作紙葫蘆的習俗是以南小六道街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這門手藝最初出自手工畫匠,後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紙葫蘆工藝品,品種也從最初的『老三樣』發展到今天的近百種。隨著生意越來越火,南小六道街上的紙葫蘆作坊也越來越多,南小六道街、豐潤街、南八道街這塊區域逐漸發展成為東北三省最大的紙葫蘆產地,被稱為『紙葫蘆一條街』。每年春節過後,『紙葫蘆一條街』就紅火起來,特別是在南小六道街,壓模、染色、晾曬、上漿、系繩……匠人們屋裡屋外忙活,基本都是純手工。
生活報記者了解到,『紙葫蘆一條街』上的紙葫蘆作坊和經銷商最多的時候達近50家,每年制作紙葫蘆上千萬個。這些紙葫蘆被各地批發商運往全省各地,可以說紅遍東北,最北賣到漠河,還曾出省銷往長春、沈陽、錦州及河北、山東等地。

看似簡單其實是技術活 一拉一粘力道要剛剛好
生活報記者在道外南小六道街上的『陳家葫蘆』作坊內看到,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紙葫蘆,工作臺前坐著4個工人正在操作制作紙葫蘆的最後一道工序『粘葫蘆』。只見工人們將葫蘆穗掛在一個礦泉水瓶上,熟練地拿起紙葫蘆的一側放在漿糊上,在紙葫蘆的另一面也抹上漿糊,隨後用手一拽將紙葫蘆拉開,再圍著繩穗繞一圈,最後將紙葫蘆的兩面合上,就粘好了。
據老板陳維城介紹,粘葫蘆看著簡單,其實是個技術活,力度的掌握十分重要,像將紙葫蘆拉伸開,用力過猛容易拉壞,粘合時捏得太用力,則易讓葫蘆變形。一個工人一天至少能捏兩三千個紙葫蘆,要是成手的話一天最多能捏5000個。
陳維城說,他乾這行近30年了,而『陳家葫蘆』作坊開到今年正好20年,做紙葫蘆需十餘道工序,每年端午節過後就得抓緊為下一年的端午節做准備,選紙、印染、晾曬、軋型、裁繩、做穗……每一道工序都很費時,大概需近一年的時間籌備。大小葫蘆加在一起,每年能銷售四五十萬個。
每個作坊都曾有獨門手藝 如今傳統工藝難繼承
據道外區靖宇街道辦豐潤社區主任王艷介紹,如今『紙葫蘆一條街』僅剩十餘家商戶,一方面是老城區改造,有的商戶在附近找到了新鋪面,另一方面很多商戶已經不乾了,南小六道街上今年僅剩『陳家葫蘆』這一家了。除了受人工、紙張、染料等價格上漲以及老藝人減少、傳統手工藝無人繼承等因素影響,南方機械批量加工的低成本塑料葫蘆的大量進入也對行業造成了衝擊。
陳維城表示,制作一個紙葫蘆,純利潤只有幾厘到幾角。現在後繼乏人的現象特別明顯,『在這兒乾活的都是50歲左右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乾。以前這些紙葫蘆作坊每家都有自己的獨門手藝,如今卻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前幾年也有老藝人想收徒弟,但來學的人太少,真希望多年以後這門傳統手藝不要失傳。』陳維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