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稀罕事兒
搜 索
劉喜林10年收藏5000餘杆秤 你沒聽過的"18兩秤"他就有
2017-05-28 07:31: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張清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5月28日訊 隨著電子秤的出現,傳統的杆秤和盤秤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農村,有些農民甚至把大秤杆當成了鋤頭把;在城裡,一些喜歡文玩的市民還將小秤杆送到加工廠做成了珠粒和手串。如果不把各樣式的秤收藏起來,後代或許就見不到這些「老秤了「。』哈爾濱市市民劉喜林說。出於一份責任心, 10年間,他走遍了全國各地,收藏了5000餘杆秤。

  近日,記者在一間近30平方米的倉庫內,看到了劉喜林收藏的秤。這些秤中,秤杆最長的達到了2.8米,直徑有8厘米,還有一些秤杆上刻有商號的名字或者是制秤者的名號。

  據劉喜林介紹, 2007年,他去阿城的農民親屬家串門,在院子中,他發現一個大秤杆竟然被當做了鋤頭把。他拿起這把鋤頭仔細一看,這根秤杆做的非常精致,木料也是名貴木材。『當時我在想,這個秤杆當鋤頭把太可惜了。就和親屬商量把這個被破壞的秤杆帶回家,並收藏起來。』劉喜林說。

  無獨有偶,一次他去道外北五道街花鳥魚市准備買魚食時,令他痛心的事又出現在他的眼前。在一處加工手串的作坊前,一位市民拿著一根直徑3厘米粗的秤杆打算加工珠粒,穿成手串。『這簡直是太可惜了,破壞後,這些「老稱」不就消失了嗎?』最終,劉喜林以一串200多元的手串換回這個小秤杆。也就是從那天起,他決定收藏秤杆和盤秤。

  在10年間,為了收集這些稱,劉喜林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2015年6月,他收藏了一杆標有18兩的秤杆。『這杆秤不僅標有18兩,側面還標有16兩和17兩的規格。』劉喜林說,如果這杆秤找到專家鑒定後,或許會是最古老的一杆,有可能改寫我國原來16兩一斤的計量單位。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