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東北農大十年科研成果助力綠色農業 秸稈纖維基地膜承載多項技術集成
2017-05-29 07:19: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井洋樊 金鋼 李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秸稈纖維基地膜應用中,經過加裝的水稻插秧機可實現覆膜插秧一次完成。圖為插秧現場。李健 攝

  黑龍江日報5月29日訊 開春以來,哈爾濱的女企業家王宏火了。在應接不暇的電話和來訪者中,有種地的農民,有來談合作辦廠的企業,也有要推廣這一好項目的政府領導,大家盯著的就是她手中正在生產的秸稈纖維基地膜。這項由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歷經1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一年前完成了從實驗室到工廠化產品的轉化,特別是經過去年大面積生產檢驗,用戶口口相傳使今春出現地膜一『紙』難求的熱賣場面。

  近日,在位於五常市牛家工業園區的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車間內,記者見到了正在指揮生產的公司董事長王宏。在兩臺高速運轉的卷膜機前記者看到,這種秸稈纖維基地膜看上去跟牛皮紙差不多。細一了解,在這種以水稻秸稈為主要原料的地膜上,承載的科技含量和技術集成讓人眼前一亮。該公司董事長王宏介紹,這項科研成果是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陳海濤教授團隊十年潛心研究的結晶,是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橕計劃課題『秸稈制備農用地膜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黑龍江省攻關計劃重點項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等的支持下取得的,包括系列秸稈原料加工和秸稈纖維基地膜制造工藝技術及配套關鍵設備技術兩部分。

  據陳海濤教授介紹,他留學歸國後,在生產實踐調研過程中發現農作物秸稈要麼被焚燒危及安全造成季節性霧霾,要麼被丟棄污染環境。2006年,他開始探索利用廉價而豐富的秸稈資源作為原料制造地膜。十年間,他和他的團隊利用玉米、水稻、大豆、番茄、棉花等作物秸稈以及沼渣為原料,相繼攻克了秸稈制造地膜產業鏈系列關鍵技術,研發出了系列水旱田秸稈纖維基地膜及配套機器系統,取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這項科研成果轉化的著力點首選機械化水稻有機栽培,為水稻有機栽培生產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陳海濤說,僅從價格看,秸稈纖維基地膜比傳統塑料地膜貴一點,但塑料地膜不降解,需要後期收膜,人工成本高。從發展有機農業保證食物安全角度看,這種地膜可完全降解精細還田培肥地力,並且節省了起膜成本。

  『去年,第一批秸稈纖維基地膜生產出來後,分別在慶安、依蘭、延壽、五常、寶清等地,共計2000多畝水稻田裡進行試驗示范。效果非常明顯:生育期內雜草量僅為裸地栽培的2%~ 8%,是傳統塑料地膜的9%~15%。保?性能與塑料地膜相當,較裸地提高土壤含水率33.5%~100%。』王宏說。這種地膜不僅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而且60天左右就可以完全降解,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直接培肥地力。而且大大降低有機水稻生產的費用。以目前種植有機水稻技術為例,在整個水稻生長過程中得先後進行三次人工除草,一畝地的費用總共900多元,這筆錢通過秸稈纖維基地膜抑草效應基本可以節省。水稻田旁正在指揮插秧的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清泉對記者說:『去年我們試用了秸稈纖維地膜,抑草效果非常好,每畝900多元的人工除草費用也省了。今年我們合作社有500畝有機水稻都選這個地膜。』

  2016年初,東北農業大學代表陳海濤團隊以技術入股,成立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來,在五常我們的目標是達到40萬噸的產量,可以消耗掉五常境內可回收的80%的水稻秸稈。下一步,還要利用下腳料制造育秧盤、育秧缽以及基底料等,真正把秸稈吃乾榨淨。開春到現在,已賣出1000噸產品,供不應求,最遠的賣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隨著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秸稈纖維地膜的需求量將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我們企業一期產量最終瞄准10萬噸。』王宏說。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