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科研15載只為龍江寒秋有花紅
記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李玉花
黑龍江日報6月1日訊 泰來縣地處高寒之地,土地肥力一般,種植傳統作物並不能滿足縣裡廣大種植戶的致富夢。因此,當地一直在尋找可以讓農民增收的新方式。
今年5月上旬,東北林業大學的專家團隊來到這裡,為泰來縣帶來了致富的新『法寶』——東林最新科技成果露地菊。
實際上,不少細心的哈爾濱市民發現,近兩年冰城被一種全新的花卉裝點得格外美麗,在中山路、花園街、西大直街等主要街道都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復色系菊花。這些其實就是露地菊,正是因為在哈爾濱等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種植效果,市場需求旺盛,東林纔決定把這個新品種作為精准扶貧的『工具』,免費提供給泰來。而培育出這種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又能美化城鄉環境的露地菊的人,就是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李玉花教授和她的團隊。
由於地處高寒、花卉品種少、花期短,過去我省城市常常是『9月無紅花,10月葉落盡』。李玉花及其科研團隊15年如一日,在對100餘種國內外菊花種源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成功研發了『耐寒露地菊育種技術』。
經此技術培育的菊花種苗,耐瘠薄、耐寒旱,每年5月栽種後,可五六百朵成簇生長,8月初至11月間次第開放。據李玉花教授介紹,露地菊易生根,親和力強,栽種區域廣,可廣泛應用於園林及道路彩化,是很好的彩化景觀新花種。露地菊的規模種植將會填補我省彩化花卉品種的空白,延長龍江園林景觀觀賞時間。
自主創新選育花卉品種,豐富發展我國花卉育種事業,是李玉花多年的心願。早在日本東京大學求學時,她就利用每個節假日走遍了日本花卉產區、主要的花卉育種研究所及企業,在民間和科研院所收集花卉資源。
2000年末,李玉花帶著在國外收集來的菊花等300餘種花卉種源和花卉育種技術創新的夢想直奔林業部,將國外先進技術引智項目100萬元的項目基金拿到了手。加上東林引進人纔項目資金600萬元,李玉花在哈爾濱實驗林場一塊棄用的3000餘平方米的苗圃上,建立了基地,種源圃就此落成。
然而,李玉花團隊的創新創業並不一帆風順,育種設備落後、育種環境不理想、養護工人不夠,這一切隨時都可能造成科研項目夭折。
『育種設備落後,就斥資將最先進的設備買進實驗室;育種環境不理想,就把基地拓展到哈爾濱市農科院、大慶林甸農民的大地裡;養護工人不夠,就拿課題經費做工資……』李玉花回憶說,十餘年來,團隊克服了菊花人工雜交獲種率低的問題,選育出80多種在寒地小菊品種中難以選到的深紅、亮粉、亮黃及復色系列等,已有菊花、觀賞甘藍等十多個花卉品種在我省品種登記,獲得品種證書,為菊花自主創新育種工作開創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我們一直在想,怎樣纔能讓這些花開在龍江各城市的街頭,開在東北的大地上?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的科研成果又要如何走出實驗地為社會服務、實現與市場的對接?』這個曾令李玉花深深困擾的問題,卻因一次因緣際會而得到解決。
2015年10月中旬,第二屆中俄博覽會在哈召開。已是晚秋,串紅、金魚草、牽牛等常用夏季彩化花卉已大多凋零,如何進行會場綠化彩化工作,難壞了哈市南崗區園林局的工程師們。在一位東林畢業生的幫助下,園林局最後找到了李玉花,決定栽培露地菊。首次亮相,色彩明亮、花型唯美、簇成花海的露地菊就牢牢吸引了參展外商和觀展市民的目光,終於『聲名大噪』。
2016年5月,南崗區園林局與東林生命科學學院簽署對接協議,完成合作。目前,東林的露地菊還被沈陽、吉林、大慶、省林科院、省植物園等引種,這項研發十餘年的科研成果成功實現與市場的對接。
為響應國家『美麗鄉村』計劃,今年5月,東北林業大學將寒地露地菊『落』在定點扶貧的泰來縣,『這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成果走向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泰來脫貧致富,屬於雙贏。』李玉花說。如今,泰來縣已在宏程村和東方紅林場開闢出種植寒地露地菊的土地,2017年計劃種植3000株。東北林業大學還精選了紫嫣、金秋、霞光等11個耐鹽鹼地、適宜沙土地生長的寒地露地菊品種,免費提供給泰來縣,助力我省精准扶貧工作。